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破不实举报之“困”,让老师“轻装上阵”

2024-10-23 08:30:20

作者:尹贵龙

  □尹贵龙

  举报是家长、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但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由于成本小、门槛低、渠道广,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频发,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回复、应对各种举报。一些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责任感因此降低,在工作中变得消极。(10月22日《半月谈》)

  近年来,随着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相继出台,师德违规案件数量总体下降。但针对师德师风的负面舆情并未减少,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不实言论、不实举报多了起来,让不少老师如履薄冰、深感无奈。西南某基层教育局提供的台账显示,今年1至8月,该局共收到128条举报教师的信息,经调查,仅7起举报基本属实。其余不属实的举报中,不乏恶意举报行为。比如,今年4月,当地一名学生犯错被老师批评后,拨打市民服务热线举报相关教师“体罚殴打学生”“用棍棒打学生的手”“辱骂女生”,经核查均不属实。值得关注的是,类似不实举报问题并非个例,许多老师都曾有过类似经历。

  教育工作直接涉及千家万户,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但为家长关注,更为社会关注,这就造成“聚光灯”效应。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教师,在一些人眼中,近乎承担无限责任。若是正常的举报当然是可取的,比如对违规补课、变相体罚等及时举报是很必要的监督手段。但现实当中,各类举报越来越“离谱”,甚至有扩大化趋势。作业布置得“太多”或“太少”、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回复信息太晚、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等,都成为举报的理由。种种奇葩举报既困住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手脚”,也造成大量行政资源浪费。尤其是不实举报一旦泛滥,不仅伤害教师的情感,更会破坏正常的教育生态。

  如何破解不实举报之“困”,让老师“轻装上阵”?一方面,相关部门和学校必须为真正教书育人的老师保驾撑腰,切实维护教师权益。比如举报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制定明确的举报标准和受理条件,并建立初步审查机制,对那些明显失实、无理的举报予以驳回;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老师调解、申诉和维权提供时间窗口和法律援助,帮助教师采用正当手段勇敢有力地面对各种恶意举报和威胁。对于那些查证不属实的举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正名,同时,对涉事教师加强关心、关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低谷。

  另一方面,作为老师,除了以身作则、积极维权,也应该重视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搭建更多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和学生合理行使监督权。包括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讨论、分享,以及日常教育动态的传递,避免产生误会和隔阂,既要“身正”,也要防止“影子斜”。

  去年8月,教育部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既是为老师权益兜底,也是向社会释放明确信号:合理的监督举报应该支持,但歪曲事实、恶意中伤,应当坚决反对。对于各种不实或者是恶意的举报,必须依法进行严惩,使其付出应有代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