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充电“占位费”能否大方公示?
2024-09-11 10:24:35
作者:
黎青 作
为了提高充电桩的“换位率”,近年来,部分新能源车企建设的充电站会向充电的车辆收取“超时占位费”。这本无可厚非,但最近,有上海市民反映,一些充电站在缺少提醒、不够明示的情况下,暗搓搓向车主收取高昂的“占位费”。(9月9日《解放日报》)
随着新能源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充电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其应对之道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新建更多的充电桩,从总量上不断扩容;二是提高既有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满足更多的车辆充电。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充电桩的“换位率”,既可以节省车企建设充电桩的成本,又可以提高既有资源的效率,获得更高的收益,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提高充电桩的“换位率”,收取“超时占位费”能起到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正是如此,《上海市公共停车场(库)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中明确:充电车辆在专用充电停车位充电完成后未能及时驶离的,充电运营商可以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自主制定充电设施占用收费标准。可见,部分新能源车企对所建设的充电桩收取“超时占位费”,合乎规定。
不过,可以收取是一回事,如何收取则是另一回事。从部分充电站的操作来看,在收取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缺少提醒或者提示不明显,甚至用“免费停车”的宣传来误导。比如从报道的例子看,APP上显示充电可限免停车2小时,如此宣传明显具有误导性,认为只要在充电桩上停车不超过2个小时,就不会产生费用。
除了APP程序上的标识不明显,对收取“占位费”没有醒目的提醒,在充电桩现场同样提醒普遍不突出,要么只显示停车场收费信息和车位空余,要么显示充电优惠或免费停车的信息,并没有对“占位费”进行详细公示和提醒,车主作为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就“超时而被迫缴费”。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未醒目公示且把“免费停车”与收取“占位费”的差异性标列出来,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而是以模糊处理的方式让消费者没有充分的知情权,由此误导其作出错误性的选择,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消费欺诈,在主观上具有故意性。
收取充电“占位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反过来则失去了收费的正当性。表面上看,相关企业具有收费的自主权,其行为也有法理依据,不过自主收费并非不讲程序,更不能放任不管。避免此类现象蔓延,需要规范企业收取“占位费”行为。一方面,企业要从自身做起,尽好足够的告知义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提醒,把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统一规划收费行为,使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此基础上,要对在缺少提醒、不够明示的情况下收费,甚至故意混淆概念的宣传误导行为依法查处。如此双管齐下,才能引导企业合理收取费用,在维持市场秩序的同时切实维护消费者利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