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涉医“伪科普”变成“猫鼠游戏”
2024-09-02 11:22:12
作者:冯海宁
黎青 作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科普走红,越来越多的医生走进镜头传播知识,帮助公众提升对身体健康的科学认识。不过,随着MCN机构进场,一些博取流量的科普乱象出现,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导流暗广、跨专业科普、擦边软色情……尽管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多次出台规范,平台监管日渐加强,但涉医的“伪科普”依然在互联网涌动。(9月1日新黄河客户端)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健康问题,如今网络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医生博主,部分已成长为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红医生”。据观察,确实有很多医生博主在向公众科普医学知识,但也有部分医生账号打着“科普”旗号,干着直播带货、导流引流等生意勾当。此次记者调查发现,涉医“伪科普”背后存在诸多乱象。
譬如,虽然部分医生博主用个人资质进行了相关认证,并在短视频中出镜或有录音,但其账号日常运营另有其人,而负责与粉丝沟通的则是无医疗资质的助理人员,那么其科普的专业性就值得怀疑,主要目的是引流。这很可能对消费者形成误导。而且,部分医生的认证信息与实际不符,记者调查相关医院查无此人,一旦涉及侵权,将会给消费者带来“维权难”。
目前还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某些医生博主身份标注为某某科医生,但其科普内容超出专业范畴,这也是一种不专业科普。在医学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对专科医生而言也是“隔行如隔山”,其跨科科普也会对公众造成误导。无论是非专业助理导流,还是医生跨科科普等,最终目的都是带货,来推销药品、保健品、书籍等产品。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多次在联合发布规范性文件中,强调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网络平台也在完善医生资质认证等工作,但涉医“伪科普”乱象仍然不少,陷入“猫鼠游戏”。
也就是说,尽管有关部门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平台也在完善管理、落实责任,但涉医“伪科普”乱象并没有被彻底清理。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委又明确“打击伪科普和虚假医疗知识”。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对象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期待整治能驱除“劣币”。
治理涉医“伪科普”乱象,关键在于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有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由于普通网友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很难甄别涉医“伪科普”,这就需要平台对医生博主账号进行全面摸排,包括核实医生真实身份、评估其科普专业性、导流及带货是否合规、用户反馈或投诉情况等。凡是不规范的医生科普账号,要么要求其限期整改,要么进行封号处理。
同时,还应考虑培养官方网络健康科普团队,办法之一是鼓励公立医院建立名医、专家领衔的健康科普传播队伍;办法之二是各地卫健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建立网络健康科普团队。当官方机构为公众提供专业、权威、免费的健康科普服务,必然对“伪科普”乱象形成挤出效应,这对“猫鼠游戏”也会形成有效遏制。换言之,对涉医“伪科普”,治理上要“动真格”。舜网-济南时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