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错一字重新打印”怎么算都不是一笔小账

2024-08-02 08:27:33

作者:肖明君

  □肖明君

  错一个字要重新打印一本?“半月谈微信公众号”7月30日刊文提到:近日,在江西省一个会上,一位省领导对处理文件材料的浪费现象提出批评:“就一个字用笔改下就行,小账也是账啊,这种钱乱花,别的钱也可能大手大脚。”一番话引发在场人深思。

  对于“错一个字就要重新打印”这类现象,很多人不陌生,而且可能习以为常了,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工作严谨”“注重细节”“工作洁癖”的表现,是可以归入“该浪费的就不能省”这类事项的。现实中这种现象不少,一份几十页的材料,提交之前发现了小错误,哪怕一个标点,也要重新打印。就像这篇报道所列举的,单位开会动辄10到20个议题,1个议题20来份材料,有时也就是因为行间距、页边距、字体字号等问题,材料要整本整本重新打。

  按说,对于机关单位节约办公的要求一直都在,《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提出,党政机关应当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提高能源、水、粮食、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等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但是有些部门单位,或者某些人员对此贯彻落实并不到位。有错就改挺好,“有错就重新打印”却值得商榷,听起来这是一个浪费问题,深究起来,其实是“文山会海”这种形式主义的延伸。我们平常在反对形式主义的时候,特别注重告别“材料成山”,反对“假大空”的文风,但是没有关注到纸张浪费现象背后“追求极致的表面光鲜”问题——为了“完美”“好看”,纸面上必须没有任何瑕疵。而且,对于“没有瑕疵”的追求,往往是嵌入在工作机制的链条上,不是下级部门想节省就能节省的,也不是下级部门想“手动圈改”就能圈改的。《人民日报》曾经刊发文章反映过一件事情:某镇有一个人居环境改造项目要报账,村里整理好材料后提交到镇政府,结果因为材料里用“T”作为水泥用量单位,镇政府工作人员坚持要求改为“吨”,整份材料不得不重新打印。

  由此而言,算好浪费纸张的“小账”当然没有错,但是在机关单位里“移风易俗”,可不是把账算清楚就能根除的。在某种固有认知里,有些工作的衡量,从来不是以“省钱”为诉求的。对于办公室浪费的背后原因,有调查显示,节约和环保意识淡薄、资源使用无法准确量化、单位缺乏相应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都是症结所在。但是,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长链条”里,很难看到“容错”的包容性,很多人在打印材料的时候,并非不心疼纸张,只是长期的机关作风“暗示”之下,隐约觉得在对上呈报的材料上圈画订正非常不妥,关键是“领导高兴不高兴”“审批能不能通过”。如果整个材料审核体系的“游戏规则”不改,谁也没有底气去“自找麻烦”。

  从另一方面看,浪费多少纸,其实就是为下级和基层部门增添多少“负担”。错一个字,明明铅笔圈出来改一下就行,但是如果要重新打印,那就意味着同时要重新装订、报送、审核……这是一套冗长的流程,也是一种难以推卸的负担。所以,反对形式主义就是要“真反对”,真反对就得发现“真问题”,就得拿出“真措施”。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所以,“错一字也要重新打印”这种现象,怎么算都不是“小账”。除了算浪费的经济账,还要算好风气账、民心账,算好为基层减负的流程成本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