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年轻人城里种地,算不算一种觉醒?

2024-07-31 11:58:22

作者:肖明君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刘菁,从小没种过地,她租了一块16平方米的菜地,常常趁休息时间打车去种菜。如今,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年轻人喜欢上在城里种地。工作日上班、休息日种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感受到“种地血脉觉醒”的同时,这些年轻人更收获了耕作带来的心灵治愈。(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篇报道,又看了一下后面的跟帖,网友们大多是抱着欣赏的态度,但也不乏不以为然的声音:“这才吃了几天饱饭,又想返祖吗?”“如果种地能算闲情逸致,那么我们脱离它的意义是啥?”……

  不管大家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反正“我在城里有块田”的潮流算是挡不住了。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有人在方寸大小的阳台种豆角、有人在别墅门口架秧子种黄瓜、有人翻耕小区空地种土豆……到处都是满满的“收获感”。而且,不要以为搞这种“小区种植业”的,是一群退休大爷大妈,而是一群年轻人在耍帅,平台上显示,买蔬菜种子的买家,都是一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

  喜欢种地,没什么不好。现在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从事直接农业生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名校硕士回家种地”“博士生养猪发家致富”这样的事情反而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大新闻。这一背景下,农业生产作为一种劳动体验,对于很多年轻人变得越来越陌生,即便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他们也很少有摸过锄头、拿过镰刀的了。那么,在中国社会大部分人告别农业生产不过短短一二十年的时段里,年轻人、尤其是城里的年轻人对种地重拾兴趣,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呢?

  一般而言,城里的年轻人选择干点“房前种瓜,屋后点豆”的事情,纯属生活调剂,类似一种养宠物的心思,也不用过度解读,更不会有那么多“归去来兮”的复杂情绪。上述报道中称其为“血脉的觉醒”也可能不过是一种“小情绪”。在大城市里,养点花花草草,种点蔬菜瓜果,能追求一下心灵的平静,有治愈的作用,这倒是真的。不过,笔者倒愿意或者乐见更多年轻的城里人种种地,体验一下“农田作业的流程”,跟随着节气“春播秋收”,是中国人不应该丢弃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片土地上生存着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现在有一个战略性安排,叫做“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还有一套特别不可以被丢掉的价值观,叫做“颗粒归仓”“不浪费一粒粮食”,这种来自古老农业社会并传承至今的“教谕”的严肃性,是不以农业工业化发达程度为转移的。而自己种地的过程,会让这种价值观默念于心。另一方面,劳动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劳动的能力,尤其不能失去自己动手劳动的能力,更不能失去“汗滴禾下土”躬行其事的能力。年轻人要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食物指向”,是我们整个社会运转的逻辑起点,这是人类的“可持续生存能力”。不忘本,就包括不忘“劳动之本”“米粮之本”。

  当然,有人会觉得,不就是年轻人种点东西吗?这样为他赋予意义,是不是生拉硬扯?是不是夸大其词?这当然可以讨论,但是年轻人喜欢种地,至少不是一件坏事情。尤其身处于一个很多人将自己附着于“某某大厂”的过劳时代,身处于一个被超越了“基本需求”的泡沫型追逐搞得筋疲力尽的职场,重新触摸种植,跟作物打交道,暂时远离习以为常的SOP(标准化工作流程)、KPI(绩效考核),远离那些过载的人际关系,实在是非常必要。种地的治愈作用,在于非常直观地展现“耕耘就会有收获”,让那些在职场中被“倾轧”过的人重新相信努力的价值、反思劳动的意义,这算不算觉醒?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