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药不是“售毒”,还公众一个看得见的健康
2024-07-26 09:20:21
作者:李明
“在我们学校,偷偷吃药的不止我自己,不少同学也都在吃右美沙芬。”
据新黄河报道,今年6月,黑龙江安达市青肯泡乡14岁初中生小聪(化名),在课堂上吞下30片处方药卡马西平后,在ICU待了近47个小时,才终于脱离危险。
事发后,小聪告诉新黄河记者,这药吃了“能致幻,放松心情”,他之前还吃过几次右美沙芬片,两种药效果差不多,都是在当地利达大药房购买的,“我去买的时候,药店工作人员也没问我要医生处方和身份证,随便就卖给我了。”小聪还透露,之前自己还在利达大药房买过右美沙芬,都是用现金购买的,过去一年来买了四五次。令人震惊的是,小聪还透露,有的同学都已经连续吃了1年多时间。
未成年、特殊药物成瘾、身体付出巨大代价,这些关键词极易让人代入到传统的对吸毒的认知中,此事之所以能引发舆论关注,本质上是精神药品被滥用后,投射在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未成年人世界的巨大隐患。
这也暴露了监管的盲区。相比曾经野蛮生长的线上市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监管部门,或许都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以人工服务见长的实体店,有一份“天然的信任感”,但此次事件也说明尤其在一些地处偏远的下沉市场中,监管要面临的任务依然严峻。其实,近年来已有不少地方曝出有在药店拿处方药可以不用持有处方也不必线上开具处方的情况。需要追问的是,目前在药店上演着的,那套延续了百年千年的“先方后药”的模式,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其背后到底有没有一套实时运作着的责任划分与监管机制,来倒逼尽职履责,如果只能依靠从业者的道德自觉,那这套机制就是摆在全民健康前的形式主义。
不管细分市场如何变化,“宁可架上药生尘”都是公众对医药从业者的朴素期待。线下的药店与执业医师本就是全民健康的一道屏障,当屏障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当医者异化成了麻木的商人,底层逻辑的本末倒置最终将由全行业来买单。
从另一个角度说,对特殊药品的严格管理、科学运用,既是对现代医学的尊重,也是对某一类群的病人的尊重。如果让一些本来治病救人的药品脱离了它的正常轨迹,发挥了它不该发挥出的后果,这既是对现代医学的扭曲,也极有可能会上升到对某类药品乃至患病群体的污名化。
必须重申的是,再具营销性质的药店与执业药师,再承受业绩压力,其本质也依然是医者,每日店中的进账流水,不只是生意,还有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如果放弃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如果失去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那么售药与“售毒”何异?
更可怕的是,鉴于一些药品的成分特殊,如果一些药店与执业药师在对待特殊药品时的不作为被不法分子巧妙利用、精准拿捏,进而成为制毒贩毒产业链上的一环,这就不仅是职业伦理范畴的失德失职,而是在违法犯罪的边缘作恶甚或同谋。
当务之急,是各地监管部门急需举一反三,还公众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售药机制,也还公众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