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高校的“零容忍”更该体现在日常

2024-07-24 09:35:15

作者:然玉

  7月21日晚,一女博士生实名举报称,她在中国人民大学在读期间被博导王某某性骚扰。举报发出后,迅速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关注。22日,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微博就王某某被举报一事发布情况通报称:举报情况属实,经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7月23日中新社)

  从涉事女生的自述看,本案可以说非常典型。在高校场景内,失德教师对于女学生的骚扰、侵犯,大致都依循了类似的轨迹。具体到此次事件中,仅是流出的部分通话记录,就透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可想而知,置身其中的受害者,在彼时彼地,内心是何等的恐惧。或许,正是由于取证充分、铁证如山,人民大学在此事中的决断,方才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不到一天时间,就认定“情况属实”并且对始作俑者王某某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堪称雷厉风行。

  某些大学教师对女学生的滋扰,其行为模式、作案方式,其实都是高度程式化、雷同化的。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高校场域内,针对敏感群体、敏感关系、敏感事项、敏感节点所构筑的“防火墙”,依旧未能彻底隔绝风险。一些高阶教师手握着巨大的教学权力、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倘若约束不力,那么其就很可能将之用作威逼利诱的资本、逼人就范的手段。以卡毕业、卡论文、卡绩点为要挟,提出越界要求,类似的做法在过往案例中屡见不鲜。

  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这是高校的价值共识,而需要追问的是,这一关键性原则,在日常的治校管理中有没有真正落实落细?在本案中,涉事女性自述,遭逢骚扰和威胁,事发于2022年5月21日。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为何此事拖到今天才从严从快处理?就常态化防范性骚扰,以及及时回应学生投诉、惩戒施害者、救济受害人,学校到底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机制保障?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很多类似的性骚扰案件,每每是引爆网络后才妥善解决。在此类事项上,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如何防患于未然,这是很多学校所迫切需要思考的。

  毋庸讳言,某些高校虽然口口声声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可在现实层面,还是态度暧昧、拖泥带水。首先,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性骚扰”“猥亵”这类行为的极端恶劣性,没有将之从一般性、笼统性的“师德问题”中单列出来,进行针对性的、高强度的防治;此外,不少学校仍对这一敏感话题“羞于启齿”“讳莫如深”,有关“禁止性骚扰”的纪律、培训、警示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呈现出明显的“倒置”——也即,对青年教师、低级别讲师讲得多,对位高权重“德高望重”的教授、导师讲得少,这其实属于典型的没有把“关键少数”管好管住。

  高校防范教师对学生的性骚扰,必须拿到台面上说,要坦坦荡荡地讲,要三令五申地学。这其中,用好学生评价机制至关重要。在实事求是、防范诬告的前提下,对于有劣迹、有污点的教师,绝不能心存侥幸、护短遮丑,而是应该第一时间清理害群之马,高校管理者,理当遵循最严标准,在强力自净中,传递威慑、确立规矩。以儆效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