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学时造假”是给道路安全“埋雷”

2024-07-24 09:29:30

作者:陈广江


黎青 作

  “学时都是刷的,科目三都是靠4小时的练车时间速成的,这样学完上路不是增加道路隐患吗?”近日,来自深圳的梁先生反映,他报了深圳某驾校的驾考服务,没想到科目二和科目三都被教练要求坐在空车上对着摄像头刷学时,考前教练只带他练习了4个小时的车,如果想增加练习时间,需要另外支付300元/小时的模拟费。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深圳驾校存在“虚假刷学时”的情况。(7月23日澎湃新闻)

  学时制度的设计初衷是确保学员有足够的实践机会,通过充分训练达到安全驾驶标准。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制度被某些驾校钻了空子,变成了“刷学时”的游戏,原本旨在保障公共安全的措施反而成了滋生风险的温床。从报道看,“学时造假”现象并非个案,甚至“人都不用过来”,通过“黑科技”就可以自动刷满学时。

  这种“虚假刷学时”的行为背后,往往伴随着驾校对学员的二次收费。学员在已经支付了报名费的情况下,被迫额外支付高额的模拟费,这不仅加重了学员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担心成本过高,一些学员可能选择放弃必要的练习,而依靠考前短暂的突击训练来应付考试,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驾驶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学时造假”行为还直接威胁到了道路交通安全。驾驶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需要驾驶员具备扎实的驾驶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虚假刷学时”的学员,由于实操训练不够,他们的驾驶技能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道路情况。一旦他们上路,就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判断失误而引发交通事故——这就是坊间流传的“马路杀手”。

  “学时造假”现象还暴露了驾培行业监管的缺失和乏力。尽管新版《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已经明确规定了各个科目的学时要求,并加强了监管力度,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部分驾校心存侥幸甚至置若罔闻,公然在驾培合同中设下陷阱,在学时上弄虚作假,侵犯学员权益,也给公共安全“埋雷”。驾培乱象屡禁不止,也反映出驾培行业监管机制仍存在亟待弥补的漏洞和盲区。

  面对“学时造假”,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此类违规行为。一方面,对于发现的违规驾校,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停业整顿乃至取消经营资格,以此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另一方面,完善驾培行业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学员反馈和投诉渠道,鼓励学员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警惕,选择正规驾校报名学习,避免掉入“学时造假”“服务缩水”等陷阱,一旦发现驾校存在违规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驾校和教练也应认识到,“学时造假”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学员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还会严重损害自身形象和行业口碑,终会得不偿失。

  说到底,驾校“学时造假”不仅是对法律法规的无视,更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全社会都要对此“零容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