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虚假励志承载不了社会流动的渴望

2024-07-23 09:56:06

作者:杨朝清

  近日,自称“从县城中专到伦敦留学”,实现人生逆袭的梁某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曾被梁某提及的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在其官网发表声明称,自称为Nova SBE国际金融硕士项目学生并非该校学生,梁某无权亦从未获授权代表该校发表任何言论。梁某对记者表示,他确实夸大了自己的留学经历。(7月22日《成都商报》)

  在互联网时代,“逆袭中专生”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在于它充分地调动了人们的情绪、情感、欲望和认同。在励志叙事中,“逆袭中专生”命运悲苦、求学不易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梦想的热爱与坚持,成功打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逆袭中专生”背后关于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远方、青年与梦想等各种关系重叠组合在一起,具备了舆论燃爆与持久的基本条件。每一组关系,都会刺激人们多重的身份认同,情感的涟漪一波又一波荡漾出去。

  教育关系的社会流动,承载着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公众看得见的前台里,“逆袭中专生”通过装扮、修饰塑造了一个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镜中我”。“逆袭中专生”让公众意识到只要足够努力和坚持,哪怕学历出身不够体面光鲜,哪怕缺乏家世背景和财富积累,也依然可以打破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拥有更加广阔、更加灿烂的未来。

  “逆袭中专生”受到围观,说到底在于它满足了人们对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渴望与希冀。在等级化、差异化的学历金字塔中占据更高的位置,意味着人们将来在求职、婚恋、社交等诸多场域更受欢迎和青睐;“逆袭中专生”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来吹牛、装腔,根源于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走偏。

  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每个人都要学会擦亮眼睛。置身在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社会中,面对五花八门的身份标签和形形色色的光环效应,不妨多一些风险防范。不论是无中生有的“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还是移花接木的“Nova SBE国际金融硕士梁某”,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社会中,有价值的身份标签成为一些人装点门面甚至用来坑蒙拐骗的工具。

  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榜样的指引和激励;一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励志故事的思想熏陶和精神滋养。如果青少年看不到“逆袭”的可能性、看不到改变命运的渠道,夜阑人静之时,他们怎么去做梦,他们会做什么样的梦?可是,真实是励志故事的根本,背离真实的励志故事哪怕再动听、再感人,也很容易陷入“鸡汤文”和虚假广告的陷阱之中。

  “争上游”并非易事,“逆袭”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成功。一些年轻人为了弥合个体境遇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之间的差距,为了塑造一个更加风光、更加成功的形象,千方百计地对“人设”进行装修乃至伪装,“逆袭中专生”只是一个缩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