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我已阅读并同意”的坑有多深?

2024-05-17 10:13:06

作者:郭元鹏

  □郭元鹏

  “我已阅读并同意”暗藏哪些猫腻?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在使用某词典App时注意到,App的隐私政策选项为默认勾选“同意”,取消勾选、拒绝App处理其个人信息则App自动退出。当张女士注册使用一段时间后想停用该App时,又发现无法撤回允许该App处理其个人信息,因此将App运营者诉至法院。近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结了该案,认定某词典App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依法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5月16日《工人日报》)

  我们的生活与各种手机App息息相关。从早晨的闹钟到夜晚的社交媒体浏览,这些App似乎成了现代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这些便捷服务的光鲜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已阅读并同意”的坑到底有多深?调查显示:未经同意却被读走的个人信息、想看又看不懂的协议内容、一次同意终身授权的默认条款……一些App在收集、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过程中仍然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

  多数手机App在首次下载使用时,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是常规操作。但不少人为了图省事可能并不会真的阅读用户协议,进而忽视了这些问题:App通过隐私政策会获取哪些个人信息?App提供服务必须收集这些信息吗?App是如何存储利用这些信息的?而实际上,“我已阅读并同意”藏着很多猫腻。

  “我已阅读并同意”本应是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一份信任契约,确保双方权益得到平等保护。然而,现实中这一条款却常常变成隐蔽的陷阱,让用户的隐私权在不知不觉中被侵犯。对于用户而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因为“我已阅读并同意”的内容太多,嫌麻烦,而直接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这样只会让自己落入陷阱,维权时,很可能因为这一操作而出现维权困难。点击“同意”的时候,不可太“随意”。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不能对存在猫腻的“我已阅读并同意”不当回事,要主动约束查处“我已阅读并同意”里存在的陷阱。需要明确的是,“我已阅读并同意”并不是一块侵权的挡箭牌。任何App运营者都不能以此为由,逃避侵犯用户隐私的责任。用户在享受App提供的服务时,不应该再接受一个无形的圈套。无论运营商制定的“我已阅读并同意”多么无懈可击,监管部门在遇到投诉的时候,都须与用户站在一起,对那些“看似合法的陷阱”决不能纵容。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