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从“野鸡文凭”到“野鸡院士”说明啥

2024-05-08 10:38:51

作者:陈广江

  近日,多家国内学术机构、权威媒体相继发布了“×××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舆论关注。与此同时,一篇《花40万可买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文章也在网上引发热议。(5月7日上观新闻)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到底是真是假?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谓“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就是一层窗户纸,被人戳破后,就露出了钱钟书小说《围城》中“克莱登大学”的本色。小说主角方鸿渐出国游学多年,买了张“克莱登大学”文凭,并在归国后赴大学任教,而“克莱登大学”后来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

  据报道,在多篇官方通稿的描述中,“欧洲自然科学院”号称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由“草台班子”注册的民办公司,专门兜售“洋院士”头衔牟利,而且目前已“永久停业”。

  事实上,真正在学术界广为认可的“欧洲科学院”,一般是指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而“欧洲自然科学院”的做法属于“傍名牌”、打擦边球,结果“方鸿渐们”纷纷上钩。更可能的情况,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取所需。但纸里包不住火,假面具终会被揭开。

  这下尴尬了——尴尬的不只是“方鸿渐们”,还有那些为“野鸡院士”站台背书的学术机构和媒体。据报道,国内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当选者”信息,至少可追溯至2021年。其中,不乏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也有公司老板等社会人士。漏洞百出的“野鸡院士”之所以能唬住人,恐怕与这些学术机构和媒体的公开宣传不无关系。

  与“野鸡机构”的在商言商相比,“方鸿渐们”拿着买来的院士头衔四处显摆、招摇撞骗,无疑更值得警惕和深思。如果“方鸿渐们”靠着买来的院士头衔可以实现名利双收,那么类似闹剧就还会重演。从很大程度上讲,花钱买“野鸡机构”的院士头衔,也是一种践踏底线、有辱斯文的学术造假行为。对此,无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还是相关部门,都不能等闲视之。

  从“野鸡文凭”到“野鸡院士”,再次说明一个道理:唯有撕下遮羞布、揭开假面具,让那些主动购买虚假履历和光环的“方鸿渐们”失去市场,才能更好捍卫职业底线,维护学术尊严,营造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