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号贩子”换个马甲就成陪诊师?

2024-05-07 10:44:55

作者:陈广江

朱慧卿 作

  系统显示医生预约满员,陪诊师收费500元后仍能挂上号;宣称拥有特殊渠道,找关系提前留好了号……《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来为了满足一些特定人群在医院就诊时的陪伴需求而产生的陪诊师,正在悄悄变味儿——一些陪诊师以陪诊之名,行营销之实,倒卖医师就诊号源,扰乱医疗秩序。 (5月6日《法治日报》)

  显然,这些倒号卖号的陪诊师,就是俗称的“黄牛”“号贩子”。但是,与以往在医院窗口排队抢占号源的线下“黄牛”不同,如今的“电子黄牛”倒号卖号手段更加隐蔽,他们有的利用自动工具在医院的挂号系统中代挂号,有的“黑”进医院内部的挂号网络,大量抢占号源倒卖牟利。更有甚者,医院“内鬼”与“黄牛”里应外合,发不义之财。

  无论从职责、行为上讲,还是从价值观上看,陪诊师和“黄牛”都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本应划清界限,也有不少陪诊师曾因被误解为“黄牛”“医托”而耿耿于怀。但无法否认的是,现实中的确有人披着“陪诊”的外衣从事着“黄牛”的勾当,而且相关部门取证不易、打击难度更大。如果放纵这种乱象,必将对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的形象和名声造成重创。

  不管换上什么马甲,也不管加价多少,只要存在倒卖号源的情况,都属于违法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对此始终保持着高压严惩态势。据报道,去年11月,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公安、经信等部门,聚焦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号源、重点时期,开展防范打击医院“电子黄牛”专项行动,努力保障群众正常看病就医。

  但仅仅依法严惩“电子黄牛”还不够,通过建章立制规范陪诊服务,健全就医保障体系,才是根治之策。目前,陪诊服务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规范,陪诊服务的边界存在灰色地带,表面看行业生机勃勃,但实际上处于野蛮生长的无序状态,给一些“黄牛”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此背景下,细化服务需求、界定服务边界、规范陪诊服务、健全就医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目前,虽然“陪诊师”这一职业还未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但可以将陪诊师工作范畴纳入最接近的一项官方职业——社群健康助理员,该职业于2020年7月被人社部纳入新职业行列,其工作内容包括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陪同检查等协助服务。有了这个“身份证”后,就可以出台具体规定,明确陪诊师、患者、医院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制定行业准入资质、服务标准等,确保陪诊行业的安全和高效。

  一些地方已开展了有益探索。据报道,去年9月,上海开放大学首开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今年,上海市首批575名参训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获得了由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共同颁发的“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证书。至此,首批陪诊师“正规军”持证上岗。

  总之,陪诊师从“灰色地带”走向正规,既是一场自我救赎,也是一次行业重塑。陪诊师成为“正规军”后,就可以与“黄牛”彻底划清界限,同时打好防治“电子黄牛”组合拳,最终有望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目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