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无痕旅游”是对公共文明的吁求

2024-04-29 09:12:51

作者:

  2024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在刚过去不久的地球日,就有这么一群平凡却可敬的人,在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出发,行走在大山、森林、草地之间,将“粗心人”遗留的塑料垃圾带走,还山林湖泊一片干净,“我轻轻地来,不留下一点痕迹和垃圾。”五一假期在即,近年来火热的“无痕旅游”再度被各大媒体倡议、转发。(4月28日《工人日报》)

  “无痕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针对当时火热的户外运动后,许多人在森林等景区随意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此有人提出“无痕山林”的倡议,倡导人们在合适的地方行走宿营、适当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减少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等。“无痕旅游”就是通过游客的自我行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人为破坏自然生态,从而达到“无痕”的效果。

  实现“人过无痕”,其实很多人并不缺乏这样的认识,只是不自律而已。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要乱丢垃圾,这既是公共文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文明素质的最低标准,然而很多人却无视道德文明的约束,随心所欲放纵自己。在现实中,这一场景并不鲜见,明明旁边写有“不要随意乱丢垃圾”的提示,明明垃圾桶就在身边,但有些人就是不肯向前走一步,把垃圾丢进垃圾桶。这样的人一旦多了起来,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对环境造成破坏。反之,假如每个人都能遵守公共文明,严格要求自己,大家就会相互学习,进而达到“环境无痕”的效果。

  有媒体多次报道,峨眉山等著名风景区的清洁工成为高危人群,他们在悬崖上飞檐走壁,去清理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入万丈深渊。为什么会如此?泰山“悬崖环卫工”在接受采访时说,游客说“我们不扔,你们不就失业了?”持这样观点的人虽然是少数,但也恰恰是这些人的不文明行为,才使得一些景区和公共场所留下了大量的垃圾,最终成为沉重的“文明账本”。假如我们所有的游客都能遵守公共道德,那么即便是在球场、演唱会现场等大型场所,也能做到“不落下一点垃圾”,如此,我们山清水秀的生态理念必将更好地呈现。

  “无痕旅游”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践行,但必须意识到,“无痕旅游”的本质是对公共文明的吁求。提高公众的公共文明素养,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也需要利用规则的力量去规范和约束,所有这些都是道德与法治的现实课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