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减负关键在落实
2024-04-26 09:28:33
作者:陈广江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近日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要求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4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早在2019年12月,“两办”就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此后,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出台了不少措施,要求切实为教师减负。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仍承担着过多、过重、过频的非教育教学任务,让很多教师身心疲惫,无法专注于教学。
非教育教学负担屡禁不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非教育教学任务中,有不少是本应由政府部门完成的工作,却硬生生塞给了老师。部分地方曾流行这么一种工作模式:凡事都“从娃娃抓起”,哪个部门都想“小手拉大手”,孩子累、老师更累,看似热热闹闹的工作实则流于形式。
面对这种困境,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层级高、目标明、力度大,可谓一场及时雨,来得正是时候。此次专项整治不仅明确了范围和目标,还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每一项都直击痛点、难点、槽点,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从内容看,这次专项整治着重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瘦身”,能减则减、应减尽减,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拒之门外;二是“健身”,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与效率,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从方法看,这次专项整治强调两项制度:一是建立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未经审批报备的活动一概莫进;二是健全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比如鼓励举报、强化问责,让违规者付出代价。
从过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看,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绝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而需拿出动真碰硬的行动,将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通知要求各地压实责任,把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作为教育系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工作,持续推进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以师生获得感检验专项整治成效。换言之,整治有没有效果,不看汇报和数字,而看师生的真实感受。
总之,为教师减负,关键在落实。因此,在落实过程中,须警惕“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等问题。同时,以专项整治为契机和抓手,边整改、边总结、边提升,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上升为制度安排,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教育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事业,教师是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为教师减负是一场关乎教育生态优化、教师职业尊严提升的大工程。希望各方以实际行动切实抓好落实,让广大教师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