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有何警示

2024-04-26 09:27:29

作者:郭元鹏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4月25日《成都商报》)

  AI声音侵权案件的宣判,引发了众多配音行业从业者的关注。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师,录制过多部有声作品,在朋友的告知下,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了,在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APP上以“魔小璇”的名义出售,使用在了119部作品里。一审法官指出,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其实,随意克隆、AI化人类的声音,并运用在商业当中的问题并不少见。在许多AI软件上,都有模仿知名主持人、知名艺人声音的情况。去年引发社会各界讨论的“AI孙燕姿”如今仍然活跃在视频平台,玩梗和侵权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止。

  AI技术越来越成熟,AI软件也越来越多。可以说,AI是一片崭新的蓝海、宽阔的蓝海。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之而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AI应该是“创造师”,而不应该是“搬运工”“模仿者”“抄袭者”。不管是声音还是文字,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不管是视频还是图片,都应该坚持“AI原创”,而不是改头换面、添枝加叶、移花接木。

  AI不能成为“小偷”,盗用他人的作品和智慧成果。在AI技术的辅助下,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在尊重和保护原创作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行。AI也不应仅仅成为“搬运工”,简单地复制和转移已有内容。AI应当成为激发创新、推动进步的动力源泉。作为智能软件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应当意识到,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不应该脱离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的一审宣判,是对AI技术应用边界的一次明确界定,更是对整个智能软件行业的一次警示。它告诉我们,AI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个人权益为代价,技术进步的背后应该是对人权的尊重和对智慧成果的保护。AI应该如何健康发展?如何不让AI侵权一路狂飙?这一案件的宣判具有标杆意义和参考价值。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