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逆向考研”是理性还是妥协

2024-04-23 14:45:35

作者:熊丙奇

  近日,“西藏农牧学院爆满”成为考研圈中的热门话题。记者发现,与前些年大学生通过考研让自己的毕业院校提升一个“档次”的现象不同,不少学生的选择不再是“非985、211不读”,而是转向更为理性的调剂选择,开始接受综合评价不如自己本科高校的调剂预录取。有专家介绍,这种“逆向考研”的现象近两年表现得更为明显。(4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种选择,有人认为是为了考研“上岸”的妥协,这是需要警惕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不能为了提升学历而考研,而要以能力为主线规划考研,以及选择哪所学校、专业。为考研“上岸”进行所谓的妥协,其本质还是唯学历,在意的是研究生文凭。如果以能力提升来看待这种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的“逆向考研”则是值得鼓励的,甚至可以说,淡化学历等级,就不应该存在“逆向考研”这个概念。

  近来,“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到“双非”高校,以及从其他“层次更高”本科院校到“低一层次”的本科院校读研的“逆向考研”现象,引发舆论关注。“逆向考研”这一说法暗含把高校分三六九等的意思,认为考研院校“上一个档次”是“正向”,而“降一个档次”则属“逆向”。事实上,考研本不该存在“正向”“逆向”之说。理性的考研不应以追逐学历为首要目标,而是要通过选择适合的专业提升自身能力。越来越多学生选择“逆向考研”,会推动破除考研中的唯名校论,促进年轻人更理性地对待考研。

  从学校办学角度看,“双一流”本来就不是学校的身份标签,我国有关部门也强调“双一流”是建设名单,而非建成名单。所有高校是平等竞争的,普通院校的学科、专业并不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同类学科、专业差,甚至更具特色、就业前景更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给大学贴身份标签,不仅会加剧唯学历、唯名校评价导向,还影响学校之间平等竞争以及学生的选择。

  我国当前存在的考研热,就与此密切相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考研的主要目的就是进名校,获得更好的学历身份。这并非理性的考研,以提升学历为主要目标的考研,除刺激考研之外,还会加剧学历内卷。因此,必须淡化“逆向考研”这一概念,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不依据学校身份,而是根据学科、专业的质量、特色自主选择报考研究生。

  根据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而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将主要由普通院校进行。也就是说,今后到非名校的普通院校读研,将会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选择。“逆向考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也就不再有市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