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关键是要还权于基层
2024-04-17 11:25:58
作者: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但也面临着“事多、责大、权小、利少”的尴尬,是形式主义的受害者。形式主义虽然“表现在基层”,但“根子在上面”,根治形式主义顽疾,需要打一套“组合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避免让基层受到“二次伤害”。然而,有些地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粗暴地把焦点对准基层,认为“整治形式主义”就是“整治基层形式主义”,结果只减形式不减负担,那些基层无力承担的活、不该接的锅依然压在基层,按下葫芦浮起瓢,形式主义屡禁不绝。
形式主义的“进化”,也给基层带来新负担。随着整治行动向纵深推进,形式主义如同“病毒”般不断变异,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更加难以识别和防范。比如,有些工作调研虽然下基层、到一线,却是“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手不沾泥、脚不着地,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走马观花,滋生出“脚尖上的形式主义”。有些地方热衷于“数字化”“智慧化”,不顾实际开发各种数字平台和政务APP,建立一堆用处不大的微信群,效果名实不副,作用难以发挥,基层干部累死累活扮水军、求点赞,以满足上级对数据、流量的要求,造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变异”的形式主义在基层蔚然成风,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搞形式主义,最受伤的是基层,最有发言权的也是基层。根治形式主义,基层有最现实的需求,也有最好的“药方”。推动整治举措落到实处,就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尊重基层,还权于基层,让基层发挥主体性、主动性、主导性作用,成为整治形式主义的“策源地”。
要把发言权交给基层。基层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最了解现实情况,最清楚群众的“嘈点”、干部的“痛点”、工作的“堵点”。各地各部门在推动工作、作决策前,只有走到一线、深入基层,真听话、听真话,把民意征求上来,融入到决策中,才能精准施策,避免脱离实际、脱离民意,从源头上避免形式主义。
要把监督权交给基层。哪里监督缺失,哪里的权力就可能被滥用。正是因为基层参与度不够,形式主义才有了空子可钻。有的地方今天下通知明天要材料,有的地方为了成绩不切实际追求下载量、点赞量,这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到基层,逼得基层干部不得不弄虚作假。对于形式主义,基层干部看得最清楚、感受得最深刻,只有让基层发挥监督权,把整治全过程、各环节置于基层干部的“火眼金睛”之下,才能确保工作过程中随时发现形式主义。
要把评判权交给基层。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没有减轻,基层干部最有评判权。各地各部门应建立健全工作评价机制,拒绝“纸上谈兵”,摆脱形式主义陷阱,多听听基层干部的意见,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以此作为整治工作的“试金石”,在结果评判中让搞形式主义者不仅尝不到甜头,还要受到惩戒。
整治形式主义,既要自上而下推动,更要自下而上参与,变“单向行为”为“双向奔赴”,真正做到上下一心、形成合力,彻底消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