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秤”加速进化,技术性应对不能后知后觉
2024-04-16 11:40:33
作者:然玉
前不久“3·15”期间,媒体走访太原挖出“鬼秤”泛滥乱象,一度引发全网围观。而今,几乎是如法炮制,场景虽然不同,调查的结果依旧大同小异。记者街头随机抽样了几家摊贩、商户,很快就不出所料地发现了“缺斤少两”的样本。尽管原报道并未交待检出“鬼秤”的比例,但是从顺藤摸瓜牵出一条庞大地下产业链的“后文”看,彼时彼地的情况大概率不容乐观。
从近期密集披露的多方信息看,“鬼秤”的技术进化以及所建立的非对称优势,大大超出了很多人原本的想象。一些“鬼秤”,可以一键作弊、一键还原,更有甚者,可以远程遥控。如此这般,俨然神不知鬼不觉。相比于“鬼秤”的突飞猛进,我们的应对手段,则显得原始而落后。比如说,一些市场会准备“公平秤”以供核验,但问题在于,真正会去复秤的顾客少之又少,就算有个别较真发现猫腻的,商家往往也就是打哈哈退钱了事,这显然不构成对等的威慑。
众所周知,电子秤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称量器具,事关交易公平和民生利益。鉴于这种系统重要性,相关法律法规早就给出了一系列预设的制度安排,诸如实行定期强制检定等。然而,在“鬼秤”获得前所未有“能力进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后知后觉、墨守成规,继续用老标准、老办法检定称具,是否越发显得力不从心呢?在问题电子秤“真假切换,收放自如”的当下,简单一次性校验送检电子秤“准不准”或许已经失去了足够的说服力。
只要商家把“鬼秤”切换到“正常模式”,那么送检的电子秤,都可以做到卡点精准、定制精准。既然如此,就要求相关监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超越“准不准”的形式性判断,对电子秤是否存在改装痕迹、非法加装配件等特定情形,多些实质性判断。一个基本的逻辑是,在检定时称得准的电子秤,不一定没问题;而被发现软硬件“动过手脚”的电子秤,一定有问题。魔改电子秤大行其道,职能机构技术性的应对能力、应对工具和应对策略,理应及时跟上变化。
除了“检定”方式层面的堵漏,要从源头治理“鬼秤”,还应该从“型式批准”的准入环节着手。优化出厂标准、行业标准,强化对电子秤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强封装”“拆解留痕”“数据联网”等硬性要求,也许唯有如此,才可真正筑牢防范“鬼秤”的技术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