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清“经济账”才能纠正“假节俭真浪费”
2024-03-27 10:02:26
作者:海凝
(3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报道中列举了不少“假节俭真浪费”的例子:因为单位倡导节约,坐飞机要走流程,只能住一晚再坐火车回,“住宿费+火车票费”超过了机票费;单位公车每年至少都要进行2次到3次保养维修,一两年的维修费用甚至已超过了车辆残值;一些缺乏办公条件的单位为省钱选择“租房”,看似少了一次性大额支出,但细水长流反而造成了更大支出;老旧办公大楼的维修加固成本花费“不输”推倒重建……
节俭朴素是我们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不断重申要过“紧日子”,也获得广泛赞赏。不过,也要警惕“假节俭真浪费”——当节俭变成更大的浪费,这就是极不划算的节俭,甚至是一种愚昧的节俭,因为没有达到节俭的目的,反而背道而驰。除了背离节俭初衷造成浪费外,还影响到办公效率、办公质量,也在干部群众中造成极为不好的印象。所以该是纠正“假节俭真浪费”的时候了。
对此,受访干部学者、业内人士等表示,要遏制“假节俭真浪费”苗头需破解两大痛点——“冗长”流程手续与“机械”执行政策。还针对性提出建议:实事求是正视需求,多方比价减少成本支出;柔性施策让效益最大化。这些合理化建议显然值得有关方面倾听和采纳,及时采取改革措施纠正假节俭、治理真浪费,让机关、事业单位等过“紧日子”真正省钱,而不是去浪费公款。
就笔者体会来说,纠正“假节俭真浪费”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完善相关政策规定,比如老旧公车维修成本远超车辆残值或者购买新车的价格,需要完善公车报废政策和公车更新政策。再如,因公出差规定只能坐火车不能坐飞机,折射出相关报销政策过于僵化;老旧办公楼只能维修不能重建导致花费的钱更多,说明规定落伍、死板。只有针对性纠正相关政策才能遏制“假节俭真浪费”。
坦率说,当初制定相关政策时,出于节约节俭的初衷没有错,但恰恰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即没有真正算清节俭“经济账”,如果制定政策时先算“经济账”,即什么是真节俭,什么是假节俭,相信制定出来的报销政策、公车政策、采购政策、办公用房政策等,才是真节俭而不是真浪费。为避免某些人钻政策灵活的漏洞,需要政策更完善,监督更到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