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中央一号文件关注,治理“人情负担”不能再“看着办”

2024-02-05 14:58:51

作者:肖明君

  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乡村问题,近年得到国家层面关切。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说起农村的人情负担,可不止婚丧嫁娶,现在,孩子满月、升学宴请、老人庆生、开业随礼、乔迁温锅、节日走动……这些都是要列入农村家庭“人情收支”账单的。这“浓浓的人情味儿”背后,是每个家庭还不完的人情债,是无奈的一声声叹息。要知道,人情开支,跟农业生产、农村创业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反而吞噬了本就拮据的生产性投入。随一次“份子钱”,一亩地的净收入往往就打了水漂,而且人情的“行情”逐年水涨船高,最终生产性积累被“人情”消耗殆尽,再生产、再投入,就无从谈起了。

  人情支出,带来的不仅仅是沉重的家庭负担,还带来了规模性返贫的隐患。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就特意提出了“防止出现大规模返贫”,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要从产业入手,还要从农村的陈规陋习、恶风劣俗着手,那些吃不了就被整桌倒进泔水桶的婚宴,那些动辄几十万元的彩礼……这样的家庭版“面子工程”,很多是举债操办,风光过后元气大伤。此情此景之下,返贫就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人情支出,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情,要从乡村振兴事业桩基稳固的高度去看待。

  “人情负担”与“低收入”往往是伴生的,二者缠绕在一起,相互拉低,有把乡村社会逐渐带入经济创收和道德风尚低位状态的风险。然而,消除人情负担,绝不是自觉的产物。有人觉得,彩礼这种事情,不是下一份文件就能治得了的,应该慢慢来。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会拿“风俗说”“家事说”或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个体行为说”说事。言外之意,不管为妙。然而,高额彩礼对于农村青年婚姻质量的侵蚀,对于治安事件和法律诉讼事件的激化,它所造成的攀比之风、婚姻物化,对于农业社会“尚俭”传统和熟人社会朴素生态的掏空,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另外,附着在人情往来上的利益输送,也对基层权力有序运行造成了腐蚀。显然,照目前的严峻性和紧迫感而言,乡村“思想开化”、农村“新风劲吹”,完全不能坐等,甚至也由不得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徐徐图之”,非雷厉风行、全面施治、全力根除不可。

  所谓“人情往来,人之常情”,大可不管不问的想法是不对的。当年酒驾、醉驾成风,也曾被认为是一种民间风气,难以有效管制,只能慢慢教化。事实证明,一旦纳入法治化轨道,酒驾治理立竿见影。同样,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都可以走法治化治理的路子。从完善禁止性立法、举报接案立案、证据链条有效、执法渠道畅通、审判快处、普法宣传等环节,形成闭环的法治化建设。还是以彩礼来说,亟需根据民法典第1042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通过伸张婚姻自由原则,将“零彩礼”作为当下婚姻的诉求起点。现在,一些地方出台文件对礼金进行限额,甚至规定彩礼不能超过具体地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的三倍。其实,这个大可不必,婚姻法既然明确“不买卖婚姻”,就应当理直气壮地支持“零彩礼”,又何来“限额”一说?

  农村“人情负担”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开年第一要务,这个必须重视起来,不容各地“看着办”。各方面要积极行动起来,既要立规,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又要立法,从法律上彻底封死“人情债”的出口,为乡村社会划好人情和权力、买卖和婚姻的边界,尽可能把专项治理转化为常态治理,让农民回到健康的人际环境中,用真正的亲情、友情、爱情置换不堪重负的“人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