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完整的信息公开方能检验公平成色

2024-01-26 13:44:12

作者:然玉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就8名2024年教师岗招聘初试通过人员予以公示。公示信息显示,拟聘为教师的张某,他的父亲是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在此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公示的8人中,还有数名拟聘用人员的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导师是该校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院领导。(1月25日澎湃新闻)

  该公示一经挂出,便迅速招致全网围观。有机智的网友火速“破案”,认定是校方忘记删除后台敏感信息,才意外上演了这出自爆的大戏……诸如此类的叙事,在舆论场内很有市场,但或许是有些想当然了。事实上,中国地质大学的这一做法大概率并非失误,而不过是照章办事。根据该校此前发布的规定,“应聘人员须如实填报个人信息以及与本校教职工的近亲属关系、师生关系”。招聘全流程的透明化,应该说早有伏笔。

  近年来,国企、事业单位等在招聘过程中基本都会有“本单位近亲属”的信息采集模块。这几乎成为一种标配,但在具体操作环节,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差异性”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填报”和“背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二,就是对信息处理的方式。是“内部掌握”还是公诸于世,这其中大有门道——从主流做法来看,基本还是“内部掌握”得多,“公诸于世”得少。

  杜绝裙带关系、萝卜招聘、近亲繁殖,建立必要的“亲属回避制度”,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回避”,未必就是完全的禁入与隔离,而首先指向了“普遍知晓”“可被监督”之类的诉求。就此而言,中国地质大学选择将所谓的“敏感信息”公开,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引入了外部的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将一切置于阳光之下,尽可能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私下勾兑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关招聘公平,最有效的“内控”,就是做个小透明。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单位把“本单位近亲属信息”藏着掖着、秘而不宣,这大大损伤了此项制度的实际效力,乃至有使之形同虚设的巨大风险。在此大背景下,对于那些敢为人先,就特定“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发文公告的单位,大众还是应该多些积极性评价。须知,“社会监督”绝对不是容不下某某人的子女、学生进入同一单位,而是要以就事论事、客观理性的立场,来推动有错必究。

  当下微妙的局面在于,一些单位率先公布了“拟聘人员近亲属信息”,遭受了舆论的巨大压力。而另一些单位,则以此为由,继续拒绝公开相关信息。就此而言,要推动相关公示制度的普及化、刚性化,大众舆论还是要展现促基本的理智与公允,要有的放矢而非恶意攻击。如此这般,才能不给人以口实,才能让那些拒不作为的单位再无推脱的说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