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美学”不是社会的正资产
2024-01-16 10:05:16
作者:李明
近日,上海26岁骑手陈思“送外卖三年挣了102万”一事引发关注。出圈之后,其本人似乎也金句迭出,比如平台的12小时时长限制是耽误自己赚钱、90%的贫穷都是因为懒惰等。爆火之下,必有争议。1月15日,网传陈思在爆火后“被打了”,一张他“流着鼻血蹲在地上”的照片被网友传播。对此,陈思辟谣称,网上的图片是自己流鼻血时被拍的,并没有被打,自己的工作一切如常。
有陈思的质疑者对其真实收入存疑,并根据其收入反推出局部细节,认为这些数据明显违背常识;也有人认为其为平台推出的宣传资源,并称此举是为了歌颂苦难。
在近年的舆论场上,从二舅到外卖骑手陈思,苦难报道让人感动过后接踵而至的争议,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动作。这似乎昭示着,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激励型人物在互联网的生存空间已越发逼仄。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陈思故事的真与假并没有太多值得探究的意义,因为它并不具备公共价值。即使他的成功是真实存在的,也并无多少可供普通人参考与复刻的空间。陈思身后的平台与算法,或许希望通过他的故事剥离出正面的能量和营养,以分食给与陈思同等境遇的焦灼的人们,以便达到鼓劲的目的。但尴尬之处在于,无论是每天只睡三小时,还是平台限制12小时是耽误自己赚钱、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因为会耽误赚钱等,这都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成本,而三年赚102万元,恐怕也是大多数普通人同等付出后也难以换来的云开月明。
陈思没能成为一颗投在舆论场缓解焦虑的良药。多疑者看到他的故事,只会加剧不信任感,而即便持相信态度的人,也只能从中感受到个体的沉郁与悲伤。陈思的事迹似乎只能成为真空之中,作为一种孤例般的存在。
抵抗苦难,战胜苦难,超越苦难,这永远是值得传颂的时代精神,这点舆论场无需质疑。不值得歌颂并美化的,是那些企图在苦难面前,提倡人们不断放下并让渡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尊严与体面,让人们以一种看似胜利者的姿态,在苦难面前匍匐在地。此种美化,即使裹着再厚实的励志鸡汤的外衣,也难掩这种理论的冷血本质。
公众不能接受之处也在于,这种苦难美学背后暗含一种不易察觉的道德压力:当苦难选择打倒你时,很可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
不反思苦难的源头,而是寄希望于“受难人”更超然、更无我、更神化,这种苦难美学,无异于另一种版本的“受害者有罪论”。
陈思们的故事或许还会继续在我们身边上演,对此不必冷嘲热讽,也不可漠然于心,对这些苦难最好的对抗方式就是真实地记录下来,并将之视为我们集体记忆中牢牢的一环,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如此足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