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如无意外,你终将习惯“无塑生活”

2024-01-16 09:54:56

作者:肖明君

  为了应对无处不在的“白色污染”,国家又有了新动作。近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中国饭店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关于住宿业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的倡议。

  在酒店、旅馆这样的场景下,倡议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相对于全球每年4亿吨塑料的“天量生产”规模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人可能觉得,这份倡议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仔细琢磨一下,谁说象征意义就不重要了呢?把象征意义充分释放出来,谁说就不能转化成实际意义呢?首先,尽管塑料垃圾大多产生于家庭生活这样的“私域”,要想在源头上控制,还要从更具有“示范意义”的公共场域中开始推广。就像“控烟”一样,首先从“无烟车站”“无烟办公”开始,由此来说,当酒店、旅馆减少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大家外出习惯于自备牙刷、梳子、剃须刀、浴帽等,那么逐渐摆脱对于塑料产品的生活依赖,就会出现一个可喜的变化。通过酒店重塑人们的生活理念,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

  减少对于塑料的生活依赖,虽然还没有“强制条款”,但其紧迫性需要被认真对待,当前的塑料污染,真的不容乐观。有数据统计,我们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只有9%被回收利用,大约12%被焚烧,其余79%则被垃圾场、填埋场或自然环境所掩埋。科学家称“无论这些塑料垃圾最终是流失到河流、海洋还是陆地上,它们都将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几个世纪”。有部电影《上帝也疯狂》,讲述了一个非洲土著部落,无意中捡到从飞机上扔下的可乐瓶,面对这个“上帝遗弃”的不明物体,部族成员开始对其好奇,甚至膜拜,但最终视其为“不祥之物”,并将其扔到了“世界尽头”的悬崖边。对于塑料瓶随身的现代人,这可能就是一个最好的隐喻,作为仅次于气候变暖的全球第二大人为灾害,“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共同破解的“魔咒”。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和人口大国都在大幅度禁止、限制、替代塑料制品使用。那么,如何破解“塑料污染”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从生活、从源头上寻找。此次提出的“住宿业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的倡议”,就兼具了生活和源头两个层面。比如,其中要求“住宿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及地方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中关于一次性塑料用品的禁限管理规定”,就是从法治和治理层面进行落实。而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通过设置洗洁用品服务台、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则是通过“购买服务”置换“免费提供”,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显然,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禁”是其一,当前“限塑令”已然产生作用,各地塑料禁用场景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加码;“治”是其二,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建起较为完善的废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国家早已明确,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要更加有效,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要更加显著;“转”是其三,在这里,“转”就是寻求可替代材料和生活方式。目前,寻找塑料替代品是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减轻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全球应对塑料污染危机的当务之急。在联合国组织的专题会议上,我国曾经贡献了“以竹代塑”的“东方方案”,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当然,摆脱塑料污染,更具有深层意义的,还在于生活习惯的改变。

  从个人、家庭和社区生活习惯上向“无塑生活”靠拢,更像是“治本之道”。“用塑料袋拎东西”的场景怎么减少?如果实在难以“戒除”,不妨想一下,当大量微塑料开始不断渗入呼吸道、血液,你还觉得“图一时方便”真的就没有代价吗?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极简“纸包装”正在成为流行风尚,绿色快递正在被各平台推广,每天的早餐盒也在推动“去塑料”模式……如无意外,你终将习惯“无塑生活”。塑料进入人们的生活尚不足百年,但摆脱它需要多长时间呢?在白色污染遍布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接下来,需要展示我们共同行动的力量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