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职校,谁该反思?
2024-01-11 15:18:37
作者:
近年来,“本科学历+技能证书”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配置,本科毕业生“回炉”职业院校学习技能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为了回应社会需求,一些地方调整优化普职院校协同培养模式,采取多种举措满足本科毕业生职前、职中、职后培训需求,促进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1月9日新华网)
本科毕业生“回炉”职校、学习职业技能,是否合理?这要看本科毕业生从哪一类本科院校毕业。如果从进行通识教育的本科院校毕业,这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毕业生在毕业后可根据自己的就业需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而如果从本来就进行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毕业,则表明这些本科院校没有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职业本科院校回归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高校的办学定位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进行通识教育,这些学校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并不特别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如果选择就业,通常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职业化训练,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比如在发达国家,专业硕士就是为接受通识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提供职业化训练的职业教育,学习时间通常为一年或者一年半,让学生掌握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对于进行通识教育的院校,应该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不过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有些本应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却变成了“职业培训所”,偏离了办学定位。
另一类则是进行职业教育,这些院校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我国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曾推进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进行职业教育,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本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人才,却参照进行通识教育的大学办学,培养学术人才。这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对于这些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本科期间没有学到就业所需要的技能,也就要“回炉”学习技能。
这要求这些院校回归职业教育定位,除了对学生进行择业前的技能培训外,更要通过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总体看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结构性就业难,这与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关。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让每所大学形成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在自己的办学定位上办出特色与高水平。大学生个人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