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频引争议的海底捞,需警惕“水满则溢”

2023-12-01 12:47:21

作者:李明

  一曲“科目三”,再次把海底捞送上流量的风口。

  这款脱胎自广西当地人自创舞蹈的“科目三”,以惊人的速度,成为话题制造者的海底捞提供情绪价值的爆款“新服务”,但与流量一同而来的还有争议。

  近日,网传江苏淮安一海底捞的客人过生日点了“科目三”的表演庆祝,另一桌客人因嫌音乐太吵,双方发生口角,直至警察出面调停。同时,网络上对“科目三”的评价也呈现出不小的分歧,支持者认为这是海底捞的人文特色服务,应予保留,毕竟吃顿饭本来就该轻轻松松的;反对者则认为消费者有安安静静吃饭不被打扰的权利,更有网友表示,“一边扭胯跳擦玻璃舞,一边与女顾客手贴手”的行为太过不雅,有打擦边球的嫌疑。

  从某种程度上讲,海底捞的争议更像是“社牛”和“社恐”们的价值观保卫战。实际上,社牛们往往在舆论场上占据极高的话语权,处于强势地位,时尚是由他们引领的,话题是由他们开启的,尤其缔造流量神话的“Z世代”们更是市场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世代”就应是市场的“弃婴”。

  允许有人喜欢,就要允许有人不喜欢,公共服务不能是单一群体的狂欢,不该以让渡他人的福利为代价。

  公共服务场所身处众口难调之中,要拿捏好分寸也实属不易。尤其作为企业来说,逐利本是天性,向前进一步,会惹来骂声,向后退一步又会错失商机。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一次成功的营销都需要成本,企业不能把成本摊算在每一个“不喜欢”的消费者头上。

  作为提供餐饮服务的海底捞,它本身的定位应该是中性的,所提供的服务应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公约数;作为提供娱乐服务的海底捞,这种定位则是一种个性化的。当中性与个性狭路相逢,身份的凌乱,必然带来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冲突。

  有支持者会说,海底捞的服务只要没有违法,就大可不必顾及不同的声音。诚然,海底捞的服务确实没有违法,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却打破了“行规”。对身处同一行业内的商家来说,打破“行规”固然可贵,但以往的共识与传统应该得到延续——“来的都是客”,每个个体的体感都值得倾心以待。

  戏台上有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即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在对方表演时,都需要“闻声入定”,立在原地不能做出声响。有观众会认为,这种表演方式太过刻板,满台繁闹不是更加精彩吗?然而,画有浓墨就要有留白,对“表现欲”保持克制,不仅是对对手的尊重,从长远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只是一味以浓墨重彩取悦受众,最终带来的可能只是审美疲倦和分身乏术。

  对海底捞来说,以无节制提供情绪价值来讨好消费者,不一定会带来商业上的盆满钵满,也可能会带来行业秩序的颠覆与不同群体间的撕裂,同时也会带来一种示范效应——如果商家都希望通过元素的嫁接来打破服务的边界,大家都会越来越“卷”,但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这种功利性的重心转移,也有可能走到重营销、轻品质的路上去。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值得所有身处流量场,急于出圈的商家们警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