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推动交通友好 少一些“外来车辆禁入”

2023-11-30 11:13:21

作者:肖明君

  编者按:停车难、停车乱,这样的烦恼是“城市之痛”,阻碍着动态交通的畅通,也是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对此,各地多措并举积极推动解决停车难题。日前,济南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济南市停车条例》,为治理“停车难”“停车乱”开出了新处方。本期评论聚焦这一城市新政,从“停车难”和“停车乱”两方面展开剖析,共同探讨其治理创新亮点和问题破解之道。

  城市在发展,车辆在增加,顺畅停车就成了实打实的民生问题、待破解的治理难题。治理“停车难”,最根本的是从供需两端着手,想方设法增加车位供给、尽量减少非必要停车需求。对于后者,不乏有人建议,实行完全市场化的价格调整机制,把不必要的停车需求压到最低。“完全市场化”的价格调整,换一种说法,就是停车价格上不封顶。难以想象,城区停车费无限度上涨,人们的城市出行成本和生活成本将会增加到什么程度,这跟某些专家提出的“涨油价治堵”如出一辙,对于日常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的破坏就不考虑了吗?畸形价格只会导致畸形市场,这个毫无疑问。

  尤其在公共交通本身有所不及的地理和时间点位,过高的停车费用并不能压制停车需求。何况,城市发展的本质,是为了让人拥有更好的生活,上不封顶的停车费,既不合人情,也不合治理本心。因此,通过价格调节,强制减少停车需求,此路难以走通。这也给城市治理提出一个启示:破解“停车难”,不能指望有一击必中、省时省力的“绝招”,而要有扑下身子下“绣花功夫”的思想准备,兼顾需求、价格、容量、便利和城市环境,把政策设计合理,实施精细化治理。

  解决“停车难”,最终还是要进一步向“增加停车位供给”挖潜。这方面,首先要做到城市规划有力,保证在后续规划中给停车位“留出地方”。此次审议通过的《济南市停车条例》,就从规划源头上作出规定,既对“公共停车场、客流集中场所的落客区、地下空间以及新建学校、老旧小区等”分别提出规划要求,也对“新建学校、幼儿园的停车泊位”提出了设置要求。增加停车位供给,除了增加总量供给,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增加既有车位的“共享性”。我们常看到,街面上待停车辆排成了“长蛇阵”,周边小区的地下车库却空空荡荡,附近机关单位大院内停车位也大面积闲置,给人冷热不均、调节失衡的感觉。其实,无论放开小区停车位、推行私人“共享车位”,还是开放机关单位大院,这都牵扯到一个“开放度”的问题。有些单位的院子宁可空空如也,也要开启“免打扰模式”,而且多以“管理需要”“安全考量”之名,实施“外来车辆禁入”,白白浪费了满院子的停车位。对于这种情形,城市有必要进行统一动员,对于重点交通路段的沿途机关单位,实行“非必要不封闭”,有条件对社会开放停车位和停车设施。

  具体到济南,文明城市创建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歇,打造“开放城市”“好客济南”,更需要从开放停车位这样的细节做起。现在,随着城市文旅发展步伐加快,城市“获客能力”不断增强,“停车友好”已经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缩影,在这样的城市叙事背景下,如果很多机关大院仍然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凭外面堵成一锅粥,我自“高门大锁”,绝不抬杆,那就不利于擦亮“好客”招牌,不利于释放城市暖意。现在,济南城区很多地方对于非本单位、本小区车辆已经有了很强的“抬杆入内”包容意识。这个动作,可以再大一些。新增停车空间,提高现有停车资源利用率,还有很多路径,比如,建设城市智慧停车平台,仅凭一个手机应用就能快速找到闲置车位,从而合理利用车位,纾解“停车难”。

  当然,在城市持续发展进程中,对于“停车难”这样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动态治理”思维,不能刻舟求剑,期待不切实际、一蹴而就的“完美方案”。很多时候不是“停车难”无解,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总的来说,破解“停车难”,要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常住人口总量、道路通行能力、车位供给量、机动车保有量等综合考量,动态施治。更重要的,是将其置入“增加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民生必办项,本着优化城市出行生态的理念,从细微处着手,久久为功,绵绵续力,“交通友好”才会成为一个城市普惠的惯见场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