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公共体育场馆不容第三方“鸠占鹊巢”

2023-11-21 09:20:36

作者:戴先任

  □戴先任

  今年以来,记者连续收到多则“人民建议”,呼吁丰富并完善市民身边的健身运动设施和相关服务。与此同时,不少市民也反映,一些政府投资建设的运动场馆在引入第三方运营后“变了味”:公益开放时段被不断压缩,一些场地甚至异化成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营场所。

  (11月20日《解放日报》)

  政府投资建设的运动场馆本是给公众提供健身去处,解决“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如今,为了提高运营管理效率,解决运营费用等问题,一些体育场馆交给了第三方运营。然而,一些第三方却动起了歪心思,让公共体育场馆“变了味”,甚至变成了“商业场馆”,公益成了“私益”,场馆成了他们牟利的工具,好事办成了坏事。

  比如,有的第三方将公共体育场馆当成了“自留地”,市民要进入,需要交纳不菲的费用,留下“买路钱”;有的第三方甚至直接将公共体育场馆“圈占”起来,不再对外开放,将公共体育场馆变成培训场所。第三方反客为主,成了“第一方”,对公共体育场馆“鸠占鹊巢”,这样的现象不能容忍。

  近年来,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真金白银的大力投入。据报道,体育总局和财政部每年支出近10亿元,补助低收费或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能够对外开放,也新增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体育场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增强了运营能力,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健身需求。

  但要看到,仍有一些体育场馆开放面临不少困难,比如,有的体育场馆欠缺开放积极性,有的体育场馆因为自身缺乏安全保障措施以及专业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做不到对外开放。而像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在第三方运营后由公益变成“私益”,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也较为常见。

  要盘活与优化公共体育场馆,让体育场馆最大程度地对外开放,提高其利用率,就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比如,对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进行优化,盘活高校等校园体育设施,让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不再难;还要防范公共体育场馆被第三方运营后,由开放变成了“封闭”,由公益变成了“圈钱”。相关部门在选择第三方运营时,要对第三方进行有效约束,比如要与第三方签订运营合作协议,也要加强对第三方的过程监管,防范第三方对场馆动歪心思,把公共体育场地变成“韭菜场地”。

  促进更多体育场馆成为“全民健身场所”,需要持续做好体育场馆的开放文章,做到更好开放共享。眼下,公共体育场馆成了第三方的“自留地”,不仅难以更好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消除全民健身“痛点”,反倒成了全民健身及推进公共体育建设的拦路虎,让“痛点”更痛。这亟须规范第三方运营管理,需要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尽好管理责任,让公共体育场馆不至于偏离了公益属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