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让非遗保护传承“出彩”又“出圈”

2023-10-23 09:30:15

作者:董 婧

  □董 婧

  泉润非遗,美好生活。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2023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能大赛决赛在山东博物馆精彩开赛。70余位技能组选手和80余位青少组选手齐聚一堂,用精湛的技艺和奇思妙想的脑洞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技艺大比拼。经过激烈角逐,7人获一等奖,14人获二等奖,24人获三等奖,优秀奖若干。

  蛋雕文化、刻瓷工艺、微勾手工技艺……比赛现场,参赛选手各秀绝技、大展绝活,一件件饱含匠心、精巧别致的非遗作品,在让专家评委、市民观众赞叹不已的同时,更集中展现了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济南非遗人的创新智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是城市文脉绵延的生动见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非遗资源灿若星河,数据显示,目前济南共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8个省级非遗项目、450个市级非遗项目。舌尖上的非遗、艺术里的非遗、工艺上的非遗……它们是历史留给泉城的珍贵财富,也是这座城市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宝贵记忆。非遗不仅成为擦亮济南“东亚文化之都”的金名片,同时也成为许多人认识这座城市的独特方式。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国潮”“非遗”成为济南旅游的特色。超然楼下的“超然市集”上,手工刺绣、传统布艺、陶艺、面塑、糖画等非遗体验展位前围满了游客;山东手造(济南)展示体验中心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于各个手造展区前,或欣赏、或体验、或购买……“活”起来的非遗,正在更深入地融入这座城市,为济南汇聚更多人气、流量。

  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来自于传承创新。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不能仅停留于静态保护阶段,只有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为其注入持久生命力。在本届技能大赛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得到充分展现,比如获得技能组纸艺类一等奖的作品《泉城秋韵》,以传统扇面为创作载体,在具有中国历史色彩视觉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潮流细节;获得技能组女红类二等奖的古簪饰品“泉映芙蓉”,灵感取自济南的泉水与荷花元素,手工染色技艺一物一色、变化多样,迎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精致与独特的消费观念。这样的作品,在大赛中并不少见,让非遗进入生活的语境,在日常中绽放光华,“活态化”才能让非遗传承更有活力。

  而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这既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也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年轻非遗传承人正在不断涌现,用崭新富有创意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本届大赛上,青少年“脑洞大开”的表达方式也吸睛无数,打破了人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拉近了文化与受众的时空距离。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让非遗保护传承“出彩”又“出圈”,就需要有更多年轻力量的加入,为非遗开拓更宽阔的路。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让非遗融入日常,让传统接轨现代,在济南这片文化热土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正以有形之力涵养非遗无形之美。夯实非遗“厚家底”,期待济南非遗在文脉绵延中芳香馥郁、历久弥新,源源不断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滋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