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环境监测机构岂能沦为不法企业的帮凶

2023-10-17 13:48:52

作者:史洪举

环境监测机构岂能沦为不法企业的帮凶 

  “只测两个排气口,剩下的全部造假。”近日,记者相继卧底西安、太原两家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发现他们经常弄虚作假,通过伪造、篡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等方式,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10月16日《新京报》)

  一般来说,很多污染环境行为具有隐蔽性,但环境污染的损害又具有复杂性、持续性、潜伏性、广泛性。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主要就是为了客观中立地监测环境数据,避免企业超标准排污。然而,一些监测机构不仅监测不规范,还通过采样造假、修改数据、无中生有等方式为企业排污“打掩护”,俨然沦为了帮凶。

  据报道可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监测机构拿自来水替代医疗污水水样;废气监测需要现场监测,采样员只实际监测2组数据,编造了余下的22组数据,监测仪器留的“后门”则为随意编造数据提供支持;与被监测的企业串通,通过临时添加药剂的方式,污染物超标40多倍仍可合格……

  可以说,监测机构的种种行为,不仅突破底线,甚至毫无廉耻和道德。在这些监测机构的“指导”、掩饰、伪装下,不法企业更加放肆地排污,且如果不是记者爆料,监管部门未必可以发觉。从这个角度说,监测机构比排污企业的主观恶性更大,更应受到严肃处理。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监测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首次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弄虚作假”行为纳入刑法定罪量刑。这意味着,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行为有了“硬约束”,一旦造假,相关人员不光面临民事连带责任、行政处罚等,甚至还有身陷囹圄的风险。

  污染环境绝非小问题,直接排污行为应该受到处罚,那些站到环境保护对立面的监测数据造假行为的危害一点也不轻,更应严惩重罚。当然,重罚之余也应反思和改良,比如当前监测机构的运营模式是企业先付少部分款,监测完后再付尾款。一些企业就以此威逼利诱监测机构必须出具满意的监测报告后方付款。这就让本应客观、独立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为了收益与排污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致使监督角色形同虚设。

  因此,在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过程中,不妨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比如,让企业通过抽取方式在数据库中随机选择监测机构;让企业先行将费用全部结清,以降低监测机构为讨要剩余款项刻意迎合排污企业的概率,或者由企业先行将费用交至其他中立机构,待约定的监测事项完成后由监测机构向该中立机构领取,确保环境监测机构与排污企业的利害关系得以有效隔离,让其更加客观、中立地监测数据,有效监督排污行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