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预制菜进餐厅,需让消费者“预知”

2023-09-18 07:23:59

作者:堂吉伟德

  近日,“线下餐厅也用预制菜”“预制菜进校园”等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江苏省消保委调查发现,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江苏省消保委表示,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呼吁商家主动清晰公示。(9月17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预制菜的大面积使用,以及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重视,一个新的问题就此产生,即商家在使用预制菜时该不该公示?答案是肯定的。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由此不难看出,预制菜是相较于现做菜而言的“速成模式”,无论是简单的预加工原材料,还是预烹调好的半成品,由于工艺流程不同,商家应当在使用前主动清晰公示,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需要厘清的是,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人民网研究院《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望发展为万亿级市场。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预制菜首次亮相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有市场选择,更有政策扶持。在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商家使用预制菜提前告之,也是促进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举措。

  不过,消费者对预制菜营养、健康和安全的忧虑值得正视。事实上,预制菜在多年前就已存在,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更多的是为了方便家庭备餐的需要,属于“懒人经济”的一种。随着餐饮工业化和标准化的推进,预制菜行业进场者越来越多,安全监管难度大、产品标签标识不明晰、预制菜当作现制菜销售等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监管还处于“无从下口”的情况下,把预制菜的消费选择权交给消费者,才能形成约束和倒逼效应,促进供给侧的优化、完善和提高。

  简单来说,只有让预制菜成为“明白菜”,才能促使其成为“放心菜”。只有打消了顾虑与担忧,预制菜才能最终被消费者接受,逐步扩大市场规模。不过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相关企业要提高技术水平,让预制菜在品质上有保障;行业协会要探索建立相关规则、标准,倡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应政策法规,引导和主导构建预制菜的行业和国家标准,结合实际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将预制菜纳入制度笼子,预制菜产业最终才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