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按下“止付键”织密反诈防护网

2023-09-08 09:39:08

作者:汪代华

  反诈止付周期由原来的半小时缩短至3分钟,一个多月成功止付挽损800万元;快速识别、智能预测两起重大警情……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反诈止付工作纪录接连被刷新。这一变化要归功于栖霞分局“创客”团队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创新研发出的“数字警察小安”。(9月7日《法治日报》)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针对这一难题,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扩大预警覆盖面、提高线索精准度、增强信息流转时效性、落实劝阻执行力,以快制快、争分夺秒开展止付与劝阻工作,织密反诈“防护网”。

  然而,电信网络诈骗也由广撒网式的“盲骗”向精准化诈骗转型。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趋向完整化,犯罪团体趋向组织化、国际化,技术手段趋向智能化,这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网络时代,诈骗手段不断悄然升级,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骗子通过新兴渠道行骗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呈现集团化、高科技化,就国内电信网络诈骗而言,除了投资理财、情感交友、网络购物等传统手法之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有关调研数据显示,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罪犯年龄趋向年轻化,18至40岁的罪犯占84.6%;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2.9%。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及能查明被害人的关联犯罪案件中,男性占比70%,60岁以上的老年被害人占全部被害人数量的60%以上。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正在转向更多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如今,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分子也会“与时俱进”,跟着社会的变化,各种诈骗手段也会发生变化,甚至用上高科技,诸如通过呼叫转移新花样,玩起“传销式”连环骗术。这就要求我们要跟上时代节奏,及时了解骗子骗术,防患于未然。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仍处于高位。从犯罪手段看,犯罪分子骗术手法翻新速度快,作案手段更加复杂、隐蔽。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犯罪场景渗入到短视频平台、直播卖货、游戏直播等互联网空间,涉投资理财、职业培训、婚恋交友等各个领域,涉及罪名也日趋多样化,除传统诈骗罪外,还包括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

  电信网络诈骗向精准化转型呼唤精准打击。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诈骗手段已愈发叫人防不胜防。骗术翻新,提高了诈骗的成功率;狡兔三窟,降低了被查处的可能性。诈骗升级手段,防骗亟待升级版。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建立在高智商、高技术之上的新型犯罪活动,靠公众自身的反诈能力,难以与之抗衡,必须要动用集体力量,打一场合围战、歼灭战。面对这种“魔高一尺”的严峻形势,治理能力更需“道高一丈”。

  按下“止付键”织密反诈“防护网”。一方面从源头封堵到信息过滤,既要明确涉嫌泄漏信息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促使其重视和加强信息管理,又要对每一起诈骗案追查源头,一旦查实涉嫌泄密或者贩卖个人信息情节,毫不留情地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给予严厉制裁;从严肃惩处力度到强化赃款返还,都需要法律提供更细致的依据,织就一张信息交流、信用交往的安全防护网。另一方面需要盯牢关键环节,严惩为诈骗犯罪“输血供粮”的各类网络黑产犯罪,比如银行卡买卖;同时要关注特定群体,有效铲除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实施的诈骗。经过一段时间的管控,精准诈骗的生存空间受到有效遏制,但仍需要持续发力,构筑起全民反诈坚固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