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互联网诊疗,岂能让AI“坐堂”!

2023-08-24 09:11:56

作者:黄齐超


  黎青 作

  日前,北京市卫健委牵头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拟规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加强药品管理,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8月22日《北京青年报》)

  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目前,它已经应用在教育、物流、金融、游戏、电商等多个场景,为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很多人都认为AI技术无禁区,这样的结论未必准确,至少现在看来,它还不应当出现在诊疗领域,即AI还不能成为独立的“坐堂医生”。

  其实,AI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可以视为“互联网+医疗”的延伸。尽管AI技术不断赋能于医药研发、影像分析、病历管理等场景,助精准医疗分析一臂之力,但人工智能只能作为医师的助手存在,无法完全取代医生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AI机器人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模仿能力等都非常强,但诊断和治疗是非常谨慎、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同样的疾病不同的患者,诊治方法也会千差万别,更何况,还有患者的体质差异等多方面复杂的因素。AI机器人完不成医疗中的“望闻问切”,只能凭借自己的“综合经验”,作出未必适合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从医疗安全的角度来看,禁止AI机器人“坐堂”,就应禁止AI自动生成药方。

  《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禁止AI介入医疗诊治、禁止AI开药方,这非常有必要:首先,在AI技术未进入医疗领域之前,很多人就已经养成“生病了问百度”的习惯,现在有了智能化的“医生”和快速的处方,更让更多患者惊艳不已、大呼方便。其次,现在有一些互联网医院、网上药店等,为了图方便、省时间、降成本,直接跳过审核环节,让AI机器人代替医生问诊。一个敢开药方,一个敢用药方,完全无视医疗风险和医疗隐患,岂能不令人担忧?

  任何形式的医疗,都应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网络问诊给公众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互联网诊疗的另一端必须是合规的、真实的医生,而不能是代岗的AI机器人。事实上,2022年2月28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就已经明确禁止了AI独立介入问诊环节,这也是全国层面对“AI诊治”亮红灯。此次,《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更加全面和细化,更具有针对性,这是在医疗智能时代对患者的负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