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管理不能“一禁了之”
2023-07-31 14:08:24
作者:杨朝清

黎青 作
□杨朝清
夏日炎炎,家里周边的大小公园,成了市民游客消暑纳凉的好去处。不过,最近不少市民反映,一些公园的园内禁止行为越来越多,孩子的滑板车,儿童自行车,甚至是羽毛球等一些休闲运动,也不允许在园内开展。这让不少市民有些困惑,公园里这不许那不许,那还是大家概念里的公园吗?(7月29日央广网)
从公园管理的角度来说,“公园禁止行为越来越多”事出有因。一方面,无规矩不成方圆,游客既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部分缺乏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游客,很容易让公园上演“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置身在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社会中,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公园禁止行为越来越多”既是为了防范风险,也是为了减少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与消耗。
公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社区,其良性运行显然离不开共识性的规则,公园管理方设置一些“禁令”可以理解。只不过,公园管理不能以堵代疏,不能患上“禁令依赖症”——“这也不许那也不许,难道公园里只能散步吗?”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发人深思的话题,即公园必须在风险防范与便民利民之间寻求平衡点,不能顾此失彼。
面对市民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宠物友好公园、滑板公园、轮滑公园等特色公园通过分类设置满足了部分群体的需要。然而,对于大多数市民而言,平常去的最多的还是家门口的公园。与其“公园禁止行为越来越多”,不如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巧心,提升公园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不论是在设计规划之初就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做到各取所需,还是做好功能分区,抑或做好日常的管理服务,只有让公园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活动需要,公园才能更好地物尽其用。与简单、生硬的一禁了之相比,“绣花功夫”虽然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但精细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能够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公园让生活更美好,公园的管理维护也可以扩大公众参与。邀请本地居民当“市民园长”、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说到底,每个人既是公园建设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守护公园的参与者与贡献者。打破“因噎废食”,通过“绣花功夫”的精细化管理和市民的共建共治共享,才能让公园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乐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