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摆脱“厌童症”各方相向而行

2023-07-26 13:33:53

作者:杨朝清

  近日,成都到昆明D857次列车上,一名乘务员礼貌又霸气制止车厢内小朋友吵闹,获车厢众人拍手鼓掌。(7月25日澎湃新闻)

  列车车厢是一个封闭的公共空间,素不相识的人们在一段时间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出行共同体。一旦车厢内有小孩吵闹,就很容易导致成年人之间“一摩擦就起火”。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住”;某些乘客觉得,“既然管不住,就别带出来”“家长不教育,我来教育”。双方的纠纷与冲突,不仅关系到利益、权利与尊严,也让部分人产生了情绪问题,心中有“气”便通过各种渠道来发泄。

  形形色色的乘客,让列车车厢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区”。然而,这个社区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紧密互动,自然就难以形成互惠互助、情感认同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心灵地图。小朋友吵闹本来就给其他乘客带来不便,有的家长沉默和纵容让这些乘客的负面情绪不断累加,心中有气的乘客,便采用“既然你不讲理,我就更不讲理”的方式来进行回应和对抗。

  小朋友吵闹让一些乘客苦不堪言,乃至产生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厌童症”。在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一些人对和自己缺乏社会联结纽带的小朋友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包容,“敢与妇孺争高下,不向顽童让半分”。表面上“厌童症”是针对孩子们,实际上却是对成年人的角色扮演缺乏认同甚至抵触排斥。

  在“儿童中心主义”的驱动下,孩子们得到了万千宠爱,一些家长缺乏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对孩子一味地宽容乃至放纵。面对“装睡”的家长,有的乘客自然会气不打一处来。如果“第三方”的乘务员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样会让小朋友吵闹处于一种“失控”的境地。

  新闻中,既有态度立场又有方式方法的“制止小朋友吵闹”,乘务员的角色扮演可圈可点。“熊孩子”需要管教与约束,“厌童症”的冷漠与暴戾却需要纠偏。在流量社会,一些人炮制了“仇老”“厌女”“憎男”“厌童”等一个又一个话题,人为制造并夸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无形之中加剧了全社会的焦虑、塑造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这样无底线的流量炒作,需要规训与惩罚。

  面对小朋友吵闹,家长和乘务员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尽量避免和减少“熊孩子”给其他乘客带来困扰。其他乘客也需要多些宽容和体谅,没必要大动干戈。只有相向而行、双向奔赴,公共空间才能够“美美与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