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下群众留言”,屏蔽的是公信力
2023-07-19 14:43:05
作者:赵晓昕
近日,多名群众通过河南省级媒体的问政平台“我想@领导”向郑州市领导及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反映“学托”泛滥的乱象。几天过去,乱象没等来解决方案,该媒体记者却等来了一通电话——7月17日,郑州市教育局宣传外事处处长“质问”记者,“你们平台怎么什么都发?”同时要求问政平台在中小学升学期间屏蔽此类留言信息。
宣传外事处,这一机构在郑州市教育局官网上公示的职责包括“负责教育系统的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负责教育系统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然而,该部门负责人言行“霸道”,不仅对宣传规律和群众意见毫无尊重,还暴露了思想不正、作风不实等深层次问题,如此漠视民生、敷衍塞责,令人大跌眼镜。
“要求平台撤下群众留言”的举动,有种掩耳盗铃式的滑稽与幽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民众期盼的舆论监督,也是问政平台诞生的初衷。舆情是民意集合的反映,若能在问题面前主动“接招”,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舆论监督会成为推动政府工作改进的契机和助力,相关部门敢于面对、立行立改的态度也更容易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反之,若将舆情视为“敌情”,把监督举报视作“洪水猛兽”,问题只会越捂越多,舆情只会越删越大,最终令政府公信力深陷“塔西佗陷阱”。
事实上,如果群众留言确为“没有经过核实的拼凑信息”,郑州市教育局可以有理有据阐述事实,消除公众疑虑。遇到问题先“否认三连”,郑州市教育局宣外处处长的态度,颇具一定典型性:比起夯实民生“里子”,有些办事部门更不愿丢掉“面子”。
“撤下留言”“屏蔽意见”,对媒体的这一番颐指气使,与其说是部分公职人员对网上问政平台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的“傲慢与偏见”,不如说是在畸形价值观和“捂盖子”心态的引导下,对媒体和群众公开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抗拒:可以倾听群众声音,但这声音最好不要太直白激烈;可以接受意见批评,但这批评最好只是不痛不痒。否则,找上门的问题会被视为“故意找茬”,直言不讳的批评也将成为“假想敌”存在的证据。
听不得刺耳话,如何整改?热衷“封、堵、删”,如何进步?蛮横的官架子,躲闪的花架子,横亘在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和政府部门回应民意之间,成为阻碍政民双向互动的屏障。7月18日,郑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谨防招生诈骗的公告》,解释称“任何以送学生入学为由收取钱财的行为,都是欺诈违法行为”,并表示该局工作人员沟通时使用了不当语言,向记者致歉。
态度之后要看行动,接下来,郑州市教育局想要继续收复公信力失地,招生诈骗乱象要解,对辛辣问政的敌对情绪也要解。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