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零食”火了 孩子的需求你得懂
2023-07-07 14:15:09
作者:关育兵
校门口、小区超市里,小包装的辣条、棒棒糖、薯片、小饮料等零食,家长们避之不及,孩子们却欲罢不能。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价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为许多孩子的“社交货币”。(7月6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价格低廉的“1元零食”并不是他们乐意吃的。既然不乐意吃,孩子们又为何如此热衷呢?实是因为这些零食的价格对小学生非常友好,购买这样的“1元零食”,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
小小零食,承载着不少社交功能:表示亲密,分享零食;欢迎加入,分享零食;排遣郁闷,分享零食;表达感谢,分享零食;耍酷炫技,也可以分享零食。现实也是如此,孩子们买完零食,走出文具店,就会互相交换。虽然知道总吃零食不健康,但有的时候同学间会“请客”,碍于情面不能不吃;有时候有同学帮助了自己,也会用零食来感谢对方。不买不吃零食,孩子们就可能“落单”。
事实上,不只“1元零食”,各种廉价小玩具、网络游戏也是孩子间拉近友谊的纽带。近来,盘手串风靡各地校园,其背后是孩子们渴望社交的心理需求。手串同零食一样,也是一种“社交货币”而已。
“1元零食”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利用物质媒介来社交,或者是网络游戏等,既花钱,也容易导致沉迷。家长的担心,并非多余。要解决这些问题,又要满足孩子们的社交需求,就需要创造时间和空间,教会孩子们更多积极有趣的活动方式,提升孩子们的社交质量。
从学校来看,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社交活动场景。一些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在教室、走廊不让说话等,这是有益于为孩子们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但这也会导致孩子平时交流较少,甚至一些孩子课间也不出教室。因此,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社交场景,比如孩子中午在食堂就餐,应该允许小声交流、互动等;午饭后、课间,应鼓励孩子们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时间,丰富他们社交形式;利用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时间,开展各种艺术、体育课程,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充分交流。
城市里的孩子,养在高楼大厦里,生活在钢筋水泥中,他们极少接触自然,也缺少适合儿童的户外社交场所。所以在城市规划及改造中,应多进行“适童化”改造设计,打造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户外游戏运动场地,创造空间让孩子在家门口尽情玩耍、充分交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社交。
游戏是孩子们社交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和培养孩子学会一些传统的和现代的户外游戏,比如跳大绳、丢沙包、跳皮筋、跳房子、轮滑、骑车等,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找到更多玩伴,也能充分进行户外运动,强健身体。
社交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还能够通过一种精神层面的分享,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打下良好基础,有益于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无论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正视并重视其社交需求,加强社交能力培养和教育,并且不断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