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考生的未来真要托付给“一键生成”?

2023-06-27 14:01:47

作者:孔德淇

  输入分数,人工智能分析,即刻生成一张志愿表,能上的大学、专业及录取概率一目了然……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开通高考分数查询,志愿填报备受关注,今年多家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AI填报”这类新型工具,利用互联网爬虫技术,收集教育领域相关信息,进而生成“志愿填报”咨询产品。(6月26日《北京青年报》)

  从某种意义上讲,志愿填报是高考之后的又一场“大考”。近年来,许多省份合并本科批次,实行“专业+院校”“平行+顺序”等多线录取模式,客观上增加了志愿填报的难度。面对复杂的报考规则,“AI填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只需考生及家长在产品页面上输入并提交高考成绩,数分钟内即可“自动生成”一份志愿表,但这样真的靠谱吗?

  AI填报志愿的基本原理是计算机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历年的录取数据,将原本复杂无序的数据结构化,从而简化志愿填报流程、弥合信息不对称鸿沟。这也要求服务提供方拥有较为权威的大数据来源。但是,作为权威机构的教育考试院,一再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所以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报考大数据库”,很大程度上只是自吹自擂的营销噱头,其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这也使得AI填报志愿的结果或不尽如人意。此前,曾有消费者投诉称,AI推荐填报的六所成功率在70%以上的大学,最终一所也没被录取。

  事实上,在不同的AI软件中输入相同的数据,通过不同的算法,可能会得到大相径庭的答案,所以不可轻易偏信盲从。影响高考志愿填报的因素有很多,不仅要考虑高考分数、高招政策和录取数据,更要结合考生自身的禀赋、兴趣、特长,包括未来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方向。而AI志愿填报只是纯工具性的数据分析,背后的机制是机械化地将“分数利益最大化”,并不适用于所有考生。倘若一味追求“不浪费分数”,到头来选择了不适合、不喜欢的专业,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言以蔽之,填报志愿固然要听取各方意见,但归根结底是考生自己的事情。AI填报志愿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和借鉴,切不可过度迷信,更不能取代人工填报,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