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遭遇高考诈骗真是“一时疏忽”?

2023-06-14 13:11:35

作者:熊丙奇

  2023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后续考生查分、填报志愿和高校录取等工作即将展开。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仍然是急切、紧张的时刻,此时更要当心被不法分子利用,掉入“招生陷阱”。北京市朝阳区法院通过诸多真实案例,曝光常见的高考诈骗套路,其中包括“谎称有内部招生指标交钱就能上”“伪造虚假查分网站实施精准诈骗”等。(6月13日《北京日报》)

  有些时候,我们把部分考生和家长遭遇诈骗归因为“一时疏忽”,而其实,大多情况下,这并不是考生和家长“一时疏忽”,而是相信高考录取过程中存在“潜规则”。杜绝高考诈骗,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则是消除部分人相信所谓“暗箱操作”的心理。

  骗子宣称有“内部指标”,只要花钱,分数再低也可以进名校、拿到名校文凭,这是一直以来就有的高考诈骗套路。天上不会掉馅饼,只要稍微了解一点高考规则,考生和家长都不会相信骗子有这种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全国性选拔考试,公平公正是高考的“生命线”“高压线”,高考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管控,岂是花钱就能“走后门”的?如果真存在这种运作,那肯定是严重破坏高考的公平的。可有的家长却深信不疑,而且考虑到这是内部操作,还一直配合骗子不告诉其他任何人,直到交钱后被骗子拉黑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遭遇这类高考诈骗的考生和家长,其出发点是为了获得特殊的高考利益。所以,受骗的家长也并不无辜,某种程度上,他们试图以不法的途径或手段进入名校的行为,既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公正,又沦为诈骗的“同谋”。此前,针对高校毕业生花钱买毕业论文未果,我国高校已经对涉事的学生做出处理,这就明确告诉学生,花钱买论文这一行为本身,就涉嫌学术不端。

  高考诈骗手段众多,其中涉及花钱运作低分进好学校、好专业的,均属于破坏高考公平的诈骗行为。考生和家长遇到这些诈骗“套路”,不但应该主动拒绝,还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此外,还有一些高考诈骗是诈骗者利用考生和家长对政策信息的不了解而实施诈骗,如混淆不同的学历性质,以发放助学金、助学补贴的名义要求学生缴纳学费,等等,则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加强信息公开,让考生和家长吃透高考招生录取政策,远离高考诈骗。只有高考招录程序公开透明,才没有滋生高考诈骗的“土壤”。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