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础设施建好更要用好
2023-05-29 13:41:25
作者:李红军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然而,在有的城市,被视为解决缺水和水污染问题的再生水,利用率却很低,甚至直接外排河道。《半月谈》记者在中部一缺水型城市调研发现,造成该市再生水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再生水回用工程建成后一直不正常运行,可供使用的再生水水量十分有限,且取水点也很不方便。类似环境基础设施重建设、轻运行,甚至建而不用的现象并不鲜见。(5月28日中国环境网)
环境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设废水污染处理厂、二次水循环利用设施等。然而,从运作实践来看,有的废水处理厂中看不中用,有的常年不运转,环境设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环境设施的利用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设施不配套,有的地方环境设施建设规划不科学,工程设计存在缺陷;经费保障不足,有的地方环境设施缺少运行维护资金保障方案,日常运行难以为继,有的一味依赖上级拨付资金,上级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缺乏运行维护人才,环境设施的运行维护技术性较强,往往需要专业人员,而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设备的停摆。
环境设施的充分利用绝非小事,它关系到民生福祉。环境设施不是用来看的,有人建更要有人管,坚决防止把民心工程变成“景观工程”。各级政府不但要重视环境设施的“生”——各类环境设施该配备的配备,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需求;更要善于“养”——做好环境设施的养护和维修,防止长期“睡大觉”。机器需要维修养护,环境设施亦然,不能让环境设施成为“绣花枕头”“应景文章”。
“养”好环境设施,地方要端正政绩观。在改善环境质量上下功夫,绝不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打歪主意。要破除“为建而建”“用环境设施装点门面”的错误思想,树立“建是为了用、建了就要用”的观念。对建而未用“晒太阳”的环境设施,要弄清症结所在,制定“一厂一策”方案,尽快把环境设施用起来,让现有环境设施尽快发挥效益。另外,在环境设施建设中,科学决策尤为重要。要广泛听取民意,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治理需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严谨论证,一体布局、配套建设,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确保环境设施建而能用。
“养”好环境设施,还要监管到位,对长期不用的环境设施要启动问责机制。环境设施不是用来看的,建而不管、建而不用,不仅是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浪费,还阻碍环境治理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要理顺监管维护机制,压实有关主管部门对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对监管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避免类似“摆设”事件继续发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环境设施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标配,环境基础设施建好用好,发展才更有底气。各地政府都应重视民生诉求,切实管好用好环境基础设施,重“生”更要善“养”,充分发挥其效能,使之成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