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AI换脸”诈骗给防范技术滥用提了个醒

2023-05-25 11:33:20

作者:木须虫

“AI换脸”诈骗给防范技术滥用提了个醒

  黎青 作

  □木须虫

  5月22日,话题“AI诈骗正在爆发”冲上微博热搜。据“平安包头”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包头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5月23日中国新闻网)

  2019年,一款“换脸”娱乐软件“ZAO”的APP,就曾引发“AI换脸”诈骗风险的担忧,如通过技术合成,犯罪分子可以冒充个人的亲友视频通话实施诈骗;利用脸部信息合成色情视频对个人实施敲诈等等,而上述新闻中的案件则证明“AI换脸”能够成为诈骗侵财的帮凶。

  理论上,软件技术只是工具,没有原罪,但也是柄“双刃剑”,“AI换脸”用于合理用途,它便是善意的工具,而一旦被别有用心者使用,则会变成恶意的帮凶。如上述案件中骗子并没有用仿真微信加郭先生行骗,而是直接用其好友的微信;再如,转账之前,郭先生为了确认安全,还专门视频聊天核实了身份。“AI换脸”的视频通话,“弄假成真”是取信受害人诈骗成功的关键。

  当然,“AI换脸”催生出新的骗局,并非要求一刀切地禁止“AI换脸”技术及软件,而是给如何防范技术被滥用提了个醒。这也要求“AI换脸”的软件开发以及信息数据处理,满足起码的安全保护、隐私保护等条件,受到必要的限制,有应用的准入门槛。一方面是开发涉及人脸信息处理的软件,需要得到许可,明确应用场景、使用目的,防止技术被滥用;另一方面是建立涉及人脸信息处理的“留痕”技术制度,如“技术水印”、后台信息代码,供识别与监督,设置技术防护栅栏。

  此外,配套基于互联网传播的“AI换脸”信息数据痕迹识别软件,“AI换脸”软件开发与应用无条件响应技术识别,接受应用各场景的精准监督。如,通信领域通过对通信视频信息监测,判定是否有“换脸”处理痕迹,如发现加以标注和提醒。倘然有此技术防范,像上述案件“换脸”诈骗恐难成真。

  目前,AI开发还在高速成长,规则的健全完善还需要时间。但无论如何,行业必须尽快立规矩,明确信息保护红线,加强对技术服务商行为的规范引导等。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信息安全屏障逐步失去,每个人都得更加警惕,设好自我防线,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更加谨慎处理有关银行账户事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