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古镇旅游要有文化“硬核”

2023-05-05 09:15:39

作者:木须虫

  □木须虫

  不少人出门旅游都会选择去当地的古镇逛一逛,感受当地最原始的风土人情,但是也有不少人吐槽,如今的古镇貌似都长一个样。网红餐饮、“汉服”体验店、纪念品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卖的都是同一套东西,简直旅游了个寂寞。(5月4日中工网)

  景区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文化类型,之所以能够吸引人,还在于资源本身的独特性,它是构成景区“卖点”的灵魂,旅游开发,配套交通、餐饮、文化、购物等必要的商业服务,无可厚非。

  然而,一旦过度,就会挤占景区大量的空间,破坏景区自然风貌、人文格局,冲淡景区独有的风味,变得流于市井烟火气息。而大量商业服务的引入,也会导致服务类型的雷同,进而使得类型景区的同质化,严重透支游客出游的体验感。

  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曾指出,“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肯定是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不超过8个”。显然,相对于普通景区,古镇旅游之所以留给人们更强烈“千镇一面”的观感,除了本身过度商业化之外,也在于古镇本身缺乏独有文化底蕴,其中相当部分都是全盘兴建,徒有古镇建筑的形制,失之于“古风古韵”的文化内核,显得先天不足。

  应当说,古镇,是需要门槛的,也应该先天有一定的门槛。只有拥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才配得上一个“古”字,拥有一定数量的本地居民、保留一定的生活风貌,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服务设施,才配得上一个“镇”字。

  古镇旅游“千镇一面”,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年古镇作为类型旅游,被当成纯粹的商业模式,简单地照搬复制,将文化乃至“古镇”作为旅游开发、招揽游客的噱头,导致所谓文化景观的粗制滥造。

  改变古镇旅游“千镇一面”的局面,必须给古镇旅游精准定义,给开发运营、营销推广行为设门槛、定规范,维护文化旅游的严肃性。一方面,严格新增古镇旅游项目的审查,坚决将那些“先天不足”的项目堵在生成关口;另一方面,对现有古镇旅游项目进行评估、清理,对文化底蕴不足、过度商业化的古镇给予预警,引导其转型。

  此外,更关键的还是要引导地方摒弃旅游开发急功近利思维,更加突出自然与人文的保护,注重个性特色,积极培育独有文创、体验性文旅产品的开发,走差异化、特色化创新发展的路子,而不是亦步亦趋、跟风效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