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

2023-04-23 09:08:08

作者:肖明君

  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

  ——“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系列评论之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

  做好调查研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具备“向下”的自觉性。摸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查研究。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调查研究变得越来越神秘化、越来越程式化了。一方面,有错误观点认为,调查研究是项“高门槛”工作,需要经过“多方研判”,等到“条件成熟”时才可以进行。而且,在调查队伍没达到一定级别、没有做好预先安排的情况下,谨慎“下基层”;另一方面,有些人觉得搞调查研究,非大张旗鼓、高调宣扬不可,非大队人马、车接车送不行。更有甚者,有的人对调查研究真实效果不在意,反而把“铺垫”做得很足:现场“布置”周密、“材料”齐备,调研对象也是“精挑细选”,只见干部不见群众,发言表功表态的多、反思反省的少。

  对于上述现象和想法,必须保持十二分的警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长期工作中被反复证明管用、好用的“利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调查研究应该很“家常”才对,不必非得是什么“大动作”,更不专属于“高级别”领导。相反,这是一门基本功,是“入行”的必备技能。只要多一些“半路下车”、多一些“不请自来”、多一些“一插到底”,就能做到随时随地搞调研。

  心系一线,身到基层,才能“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摸情况,既然是“摸”,就要主动出击,不能被动应付;就要轻车简从,不能前呼后拥;就要见人见事,不能隔靴搔痒。做到这几点,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以此作为调查研究的系统方法论,扎扎实实地践行,定能取得真经、求得真解。

  做好调查研究,首先要做到“近的远的都要去”。当前很多工作具有全盘效应,不允许存在被遗忘的角落,尤其那些事关民生的政策,在落地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无差别、均质化,必须要掌握全面情况。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尤其是深入偏远、闭塞、落后的地方,多了解那里的情况,补齐最后一块短板。现在,很难避免有人把自己归类为“坐办公室的”,无形中在内心竖起一道隔绝基层的墙,每天仅限于看看文件、听听汇报,然后圈圈画画、指指点点,这就是工作的全部了。他们不喜欢跑腿,即便下基层,也是本着“就近原则”,躲开“山路十八弯”,靠近主城区、主干线。然而现实中急难险重的工作、急难愁盼的问题,多数存在于边远地区,不是在眼皮子底下。这种“舍远求近”工作偏好的源头,已经不是方法不对头了,而是思想不对头。当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培植“心忧大民生,千里不为远”的大境界。2002年10月12日调任浙江之后,习近平同志就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行程,在春节前的3个月内连续到11个市进行一线调研,察民情、听民声。2003年,习近平同志主动提出将距杭州300公里以外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作为自己的基层联系点。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先后4次来到下姜村,帮助村子谋划发展沼气工程、旅游等产业,解决基层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做好调查研究,其次要做到“好的差的都要看”。调查研究,讲究以目标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不带着问题去调研、不在调研中发现问题,不在调研现场找出解决办法,就不是合格的调研。强调调研的“问题意识”,还在于纠正某些党员干部身上“报喜不报忧”“看新不看旧”的习气,下到基层,只想听好话、看成绩,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敷衍一下,草草了事,这样就偏离了调研的初心,失去了调研的灵魂。只有好的差的皆入眼入心,才能掌握全面情况,收集有效材料。《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农村调查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与方法,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对于地主必须给予生活出路;对于富农应在经济上限制而不是彻底消灭。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弄清了富农问题,提出了“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方案,为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科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寻乌调查:“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做好调查研究,还要做到“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就是要把调研作为“连心工程”,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只有问计于干部群众、走访于地头车间,这样的调查研究,才能收集到最真实的基层声音。不得不说,有些人长期受不良作风影响,对于来自基层的刺耳真话非常“不感冒”,甚至掩耳盗铃,明知老百姓说得对,但是因为不留情面、不给台阶,就“拒人于千里之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而一些党员干部失去了贴近百姓的耐心,失去了跟群众对话的能力,即便下到了基层,也是拿腔拿调、指指点点,至于基层的痛点难点、百姓的想法看法,直接选择性忽略。调查研究,沟通是门艺术,也是种境界。在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甚至牢骚面前,首先要当好一名倾听者,才能广开言路、问计于民,才能营造出让群众敢于说真话的环境。只有不定调调、不设框框,让大家有话直说、有话实说、七嘴八舌,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推动。学会接受批评,理应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修养”着重培养,不能一听难听的话,就“玻璃心”碎一地,甚至“一批就炸”,要善于在接受不同声音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可以说,调查研究是一名合格“人民勤务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必备之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新征程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系统部署,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戒除作秀式调研,就得放下架子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多一些现场看、随机点、当面听、直接问。在调查研究中,什么时候真能做到符合“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这个要求了,才算真的经了风雨、壮了筋骨、长了才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