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真调研不打官腔不摆谱

2023-04-19 15:16:40

作者:李思辉

  真调研不打官腔不摆谱

  ——“跟着总书记学调查研究”系列评论之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经过调查研究,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调查研究不科学、不深入,也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大兴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各地既应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也需扎实做好调查研究,防止“一哄而上”式调查研究,刹住“作秀式”调查研究,确保调查研究切实取得实效。

  首先,调查研究应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而不是漫无目的、毫无准备地“完成任务”。无论是毛泽东的湖南农村调查、江西寻乌调查、兴国调查,还是刘少奇的湖南天华调查、邓小平的北京顺义调查、陈云的青浦小蒸调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带着问题去调查,到现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这提示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调查是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防止调查研究信马由缰、毫无边际的重要手段。

  以往,为什么一些地方、少数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搞成了走过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求是精神。少数领导干部不懂得先“谋”而后“动”的道理,没有选准调查的问题、调研的方向、研究的办法就盲目出发。有的为了尽快“走下去”,赶紧完成任务,匆匆忙忙“走过场”,结果导致调研劳而无功。还有的干脆把调研目标和任务抛给基层,要求被调研方“做好准备、周密安排”。如此调研不仅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毫无益处,而且徒增基层负担,对此干部群众深恶痛绝,这样的调研绝对不能再搞了。

  其次,调查研究应避免“逢场作戏”和“敲锣打鼓”,确保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原原本本地做好调研。陈云同志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1961年6月27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的一户农家迎来了几位客人。他们一住就是15天,在底楼客厅与农民交流座谈,察看了养猪场、自留地,还深入食堂、集市了解情况。后来,这些调研经验形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等三个专题报告,为中央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至于这些神秘客人,正是陈云同志率领的中共中央农村调查工作组。陈云作青浦农村调查时,吃住都在农家。他谢绝了县里的生活安排,提出“不请不到”的要求,尽量不给地方同志添麻烦,不给地方正常工作带来影响。正是靠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才能掌握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判断。

  反观现实,少数领导干部搞调研,人还没动身,“招呼就打在前头”。更有甚者,不仅提前打好招呼,而且要求被调研沿线各地做好接待方案,领导干部何时坐什么车到哪里,地方干部在哪里迎接,调研哪几个村、哪几户、哪几个点,中午几点在哪里吃饭,座谈会安排在哪里,谁来发言,领导行程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有的未曾调研先定调,示意下面“按图索骥”,寻找与之相符的依据作为佐证。有的情况未明乱定调,尤其是看了经过精心包装的“典型”、粉饰的“现场”,便大加肯定和赞赏,要求推广这里的“做法”与“经验”。也有的明知看到、听到的有假,却不愿点破,甘愿被牵着鼻子走……如此这般,哪里有半点调查研究的样子?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强调的“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针对的正是以往调查研究中“逢场作戏”“敲锣打鼓”等乱象,大力倡导的正是安安静静做调研、真真切切察民情、不给基层添负担、不打官腔不摆谱的优良调研作风。各级各地坚决秉持这样的作风,才能看到真实场景、听到真实声音、掌握真实情况。

  再次,调查研究应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开展调研,防止“嫌贫爱富式”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则调研故事令人感动。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这里道路狭窄崎岖,属全国连片特困区,人均年收入900多元。开会时他对当地干部说:窥一斑知全豹,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调研。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在十八洞村走访时,苗族大娘石爬专的家里没电视,认不得总书记,她问道:“怎么称呼您?”习近平总书记回答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度贫困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无论是“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值了”,还是“赶到连电视都没看过的十八洞村”,总书记一定要看“真贫”的决心何尝不是一个重要的调研方法,怎能不令一些人脸红?以往,有的领导干部在选择调研地点时“嫌贫爱富”,不愿意到问题和矛盾多的地方去,觉得那里群众工作不好做,问题难解决,只愿去亮点多、曝光度高的地方。明星村、示范点接待调研者络绎不绝,贫困村、偏远农村却门可罗雀。沉醉于这样的调研,看到的永远都是光鲜的一面,如何能听到贫困百姓的呼声?

  最后,调查研究应以切实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督促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开展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后来撰写了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堪称我们党开展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而当时开展这场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实事求是地弄清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

  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光研究不调查容易陷入“本本主义”,光调查不研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只有既做好调查又搞好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问题的解决。以往,一号召调查研究,一些人动作很快,但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满足于调查浮在面上,分析问题不到位,最终也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这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即便调研报告写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越是风险挑战大、问题困难多的时候,越需要我们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一切调查研究的品质好坏都以能否解决问题为根本评判标准,如此才能刹住“作秀式调研”,确保大兴调查研究成为解决深层次问题、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