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搬”进校园 让法治教育更生动
2023-04-10 09:35:36
作者:李英锋
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人民法院携手将庭审“搬”进校园,在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公开审理吴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一案,让在校学生“沉浸式”体验庭审现场、“零距离”感受法律威严,这是该市首次将真实的庭审“搬”进校园。(4月9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帮信罪呈现高发态势,更令人忧心的是,很多青年学生都卷入了帮信罪案件中,成了相关犯罪分子的“帮凶”。
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都需要银行卡作为资金流转的工具,然而,在银行卡实名制模式下,犯罪分子使用自己的银行卡从事犯罪活动无异于“自报家门”,于是很多犯罪分子玩起了使用他人银行卡“借船出海”“走资金流水”的伎俩。青年学生往往涉世不深,对帮信罪的特征、性质、危害、法律后果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警惕。一些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身边朋友、老乡、同学等人“帮个小忙”“兼职”“赚点外快”“无风险”等话术的忽悠、引诱下,成为被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
对于学生犯帮信罪,固然应该依法打击,加强事后惩戒,但也要把治理的关口前移,完善犯罪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的警示教育,从源头减少帮信罪,积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将帮信罪庭审“搬”进校园,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庭审现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案例警示课、法治教育课。
一起案例胜过一沓文件,胜过很多次说教。在校园公审帮信罪案件,由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法,由检察机关公诉举证,由法院明法释理,由检察机关相关负责人以案为题作展开式普法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治教育链条,能够让学生们对帮信罪有更直观、更深入、更准确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看清帮信罪的红线以及相关行为边界,更容易触及学生的“法治灵魂”,激发学生的犯罪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而案例的震慑、警示、教育效应不仅会影响参与庭审的现场受众,还会通过他们以及其他旁听人员,通过网络,影响更多的间接受众,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不少学生对帮信罪的敏感、警惕和抵制,会释放案例法治教育的溢出效应。
各地司法机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多组织帮信罪庭审进校园活动,并探索在校园公审帮信罪的长效机制,用一起起鲜活的案例剖析帮信罪的套路,展示帮信罪的危害和风险,给学生打预防针、上法治课,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筑牢抵御帮信罪的思想和行为防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