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治理“网络医闹”务必铲土拔根

2023-03-13 12:12:22

作者:罗志华

  3月7日,今年的“两高”报告出炉。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从严惩治暴力伤医、扰医、闹医等侵害医务人员权益的违法犯罪,切实维护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安全和尊严。近年来,发帖造谣抹黑医生,煽动网络暴力攻击医院,在互联网上博取流量,激化医患矛盾等等,“网络医闹”现象受到舆论关注。近日,针对如何治理“网络医闹”等问题,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3月11日中国新闻网)

  作为一种新的医闹形式,“网络医闹”的社会危害不容低估。“网络医闹”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让影响远播千里之外。并且,网民隔着遥远的距离,更难了解事情的真相,更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旦在网上受到冤枉或攻击,不仅名誉极难恢复,而且还可能遭受网络暴力,不仅当事人容易深陷困扰,而且还会殃及整个医疗行业。

  治理“网络医闹”现象,要有针对性更强的新手段。网络隐匿性强,且具有跨地域等特点,给取证和执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动态更新医疗方面的网络违禁词、畅通网民对“网络医闹”的举报渠道,建立共同的信息平台、强化区域执法合作……这些举措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应该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更要看到,在“网络医闹”这根苗下,还广泛存在其赖以生存的根和土壤。随着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造谣抹黑医生、煽动网络暴力攻击医院等做法,也变成扩大流量的一种手段,“网络医闹”有时并非出于具体的医疗纠纷,也并非为了表达一个具体的诉求,也许不过是借助医闹获取流量而已。当虚假医疗故事、极端医疗个案泛滥成灾时,或真或假的“网络医闹”就会不断出现。

  其实,为“网络医闹”铲土拔根,社会已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多起“网络医闹”案件被查处,涉案人员被严惩,这些具体的案件可产生强大的震慑力。规定医疗账号只能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拥有、禁止医务人员直播带货、针对医疗谣言建立辟谣平台等,则具有给“网络医闹”釜底抽薪的作用。

  除了监管部门推出不少综合性治理举措,网络平台强化内容监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3月6日,抖音健康发布了一则《抖音医疗关于治理MCN机构内容乱象的公告》,针对一些账号存在发布低质医疗同质化内容,利用虚假医疗故事、极端个案博取流量等行为,平台处置了违规账号81个。这样的内部自净成为常态,才能构建医疗友好型网络环境,让“网络医闹”在互联网平台上失去根基。

  医疗行为需要接受网络的监督,但网络监督决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变成攻击的工具或“流量密码”。无论是营造融洽的医患关系,还是为网民提供真实可信的医疗信息和知识,都必须强力整治真真假假、目的各异的“网络医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