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开放高校体育场馆,需以机制解学校之忧

2023-02-23 09:11:20

作者:熊丙奇

  近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向校友和部分社会人士开放校园,部分高校也发文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入校。与此同时,四川成都和浙江宁波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先后表态将逐步推动高校恢复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大学校门和大学体育场馆开放了吗”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2月22日《工人日报》)

  我国公办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不仅仅属于高校,也属于全社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不但可以让这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使用,也可树立高校服务社会、向社会开放的形象。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了系列文件,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双向开放。

  但是,总体看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放、共享却知易行难。有的大学只允许本校师生进入,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在过去三年疫情防控中尤其如此。有的虽然开放,但开放的场馆、时段都极为有限,只是象征性开放。

  对高校的调查显示,阻碍高校向社会开放的因素主要包括,开放会带来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校本来的资源也有限,开放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有不少师生就反对校园向社会开放,还有高校曾出现本校学生和社区居民抢场地的问题;开放资源会带来场馆管理与维护问题,如何收费存在争议,有学生质疑学校把学校场馆开放给社区居民,利用场馆收费,而不让本校学生使用。为此,要让高校体育场馆真正实现开放与共享,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

  对于开放高校体育场馆,舆论普遍认为,所有高校都必须开放,尤其是公办高校,属于国家公共教育资源,没有理由不向社会开放。但这没有考虑到具体高校的具体情况。如有的高校,办学资源本身就特别紧张,校园局促,满足学校教学要求都难,要求这些学校开放,是勉为其难。而有的高校地处郊区,周围社区居民本就很少,这些高校开放就没有太大压力。因此,高校开放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而应该广泛听取学校师生以及社区居民的意见,因校制宜作出科学决策,这是推进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必须建立的决策机制。

  高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是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但如果把开放的任务交给高校,就可能出现高校应付对待的问题,很难长期维持。有的学校在宣布开放之初做得不错,但随后就逐渐收紧。因为开放必然会增加校园不安全因素,也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既加大学校开放力度,又不增加学校负担,让整个开放有序推进的方式,不妨引入社会公益性质的中介机构,把社区中所有可供开放的资源,包括大中小学的场馆资源,都整合起来,建立开放的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资源菜单”,负责开放资源的统筹运行。所有居民和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办理入校以及进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场地的证件,而平台则招募社区志愿者参与开放场馆的管理、维护,这样就建立起大学校园开放、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也提高了专业服务水平。由此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知易行难”这一难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