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管理机制方能“唤醒”高校体育场
2023-02-23 09:05:36
作者:张玉胜
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国人生活水平提升,群众性的健身需求也水涨船高,多元化体育运动已渐成极为普遍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诉求和体育运动需要,专业化的体育场地不可或缺。鉴于高校体育馆在全国体育馆数量中占比较大的现实国情,开放高校体育场地就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
然而,近年来的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实践表明,效果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相较于群众的健身需求存在巨大差距,即使一些已经开放的高校,也多为条件、门槛较多的状态。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体育场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发挥。现实中有网友反映,进入高校需要由老师引领,或开具准入证明,抑或是持有相关的健身年卡。
查究高校体育场地开放“说易行难”的成因,不外乎管理机制不足、缺乏相应安全保障措施以及专业化服务不到位等诸多短板。具体表现在:高校在实施对外开放后,常出现体育教学和开放时间相冲突问题,导致本校学生运动机会相应减少;体育场地的费用收取更令高校头疼,收费价格过高难以吸引健身人群,收费过低则经济效益不佳,也不利于场地维护;专业化服务措施不到位,也影响到高校体育场地的整体功能发挥;较多社会人员进校参与体育锻炼,可能会给高校安全带来隐患,等等。
如此看来,要唤醒“沉睡”的高校体育场,推动资源共享,就当正视当下困境,积极破解短板,既要加强高校内部的自我管理与调节,又要为外来人员的有序涌入构建起良性运营机制。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放管服”三方面动脑筋、建措施、做文章。
确保大学生的强健体魄是高校分内职责,同时还要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这就需要高校切实处理好体育场地既不误正常教学,又能最大限度满足大众运动需求的关系,要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出对外开放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开放和教学时间安排,最大限度保证体育场馆的功能发挥。比如,根据不同体育项目场地和设施规定出具体的校内外活动时间;寒暑假期间校内人员较少且无需上课,可适当增加对外开放时长;可以承办各种社会类体育赛事的方式,让闲置的体育场地增值提效。
高校应合理制定社会人员进校健身的安全预案、管理守则以及具体收费标准,既要体现出必要的人性化与灵活性,又要确保其安全有序;在管理方面,高校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运营公司,聘请第三方团队对非教学时段的体育场地实施有偿服务,并由政府规范服务收费标准。高校应对第三方团队的经营资质、资金监管、市场定价、运营水准等做出全面深入了解,并合理管控风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