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超4万亿元税费“红包”背后的价值逻辑

2023-02-02 10:16:16

作者:李思辉

  这个“红包”真大!国家税务总局梳理发布最新数据,2022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为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关键作用。(2月1日中国经济网)

  给市场主体派发超4万亿元税费“红包”,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价值逻辑。首先,超4万亿元减税降费“红包”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逻辑。众所周知,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的“钱袋子”。发展经济、修桥铺路、改善民生等等,凡是用钱的地方都需要税收的支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判断里,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归根到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疫情发生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受到多重冲击,很多市场主体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这个时候不断推出减税降费政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有力“充血”。

  常言道:“手上有钱好办事,囊中羞涩难做人。”大幅减税降费难免影响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导致他们必须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反过来,减税降费也惠及千千万万市场主体,让他们得以“长舒一口气”,缓过劲来。市场主体活,则就业稳;就业稳则民生有保障。这种宁可政府“过紧日子”也要让市场主体“好过日子”的价值取向,这种“藏富于企、藏富于民”的政策导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财政和税收“姓公”的本质。

  其次,超4万亿元减税降费“红包”体现了“减”和“加”的辩证统一关系。受疫情影响,企业发展遇到瓶颈。

  减税降费的及时雨,让很多企业得以“续命”,实际上是一种对市场主体普遍意义上的保护。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艰难时期,减税降费看起来是在做减法,实质上是在做加法——只有让市场主体活下去、缓过来,才有望继续迸发生机活力,恢复依法足额纳税、承接百姓就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减”,意味着今后的“加”,“减”和“加”看似矛盾对立,实则辩证统一,达到为企业纾难解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促进高质量发展之目的。

  再者,超4万亿元减税降费“红包”折射“以人为本”的政策善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指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2022年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2.7%,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分别下降15.4%和14.2%,负担显著减轻;近八成个体工商户在2022年无需缴纳税款……减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实际上就是让相关从业者有活干、有收入,本质上是稳就业、保民生。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光正好,我们欣慰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是要继续发挥好税收调节的作用,加大对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严厉查处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决不让政策“红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确保政策善意落到实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