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斩断利益链,根除校外“黑竞赛”

2023-01-31 09:46:21

作者:

  黎青 作

  □熊丙奇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期,有人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比如,某微信群散布大年初六线上举办“希望数学”违规竞赛消息。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教育部的“再次提醒”,可以说是“无数次提醒”了。可一再提醒,还是有家长对“白名单”之外的“黑竞赛”趋之若鹜,这也就让举办“黑竞赛”有了市场基础。

  事实上,我国从2018年起,已经取消所有竞赛获奖的中高考加分,并于同年9月发布《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竞赛“白名单”制度;从2020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实行“公(办)民(办)同招”,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的学校实行电脑摇号录取。按照这些规定,任何竞赛获奖,在升学中都将不派任何用场。

  然而,一些地方并没有严格落实上述招生政策,有的当地名校还和校外机构一起运作,进行“地下招生”。这就令家长相信,多参加竞赛,获得竞赛奖项,有利于孩子进更好的学校。一些机构也趁机做“参加竞赛,助力升学”的虚假宣传。鉴于竞赛“白名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家长也就寻求“白名单”之外的学科类竞赛,而按规定,这些竞赛均属于违规的“黑竞赛”。所以,告诉家长这些属于“黑竞赛”不要参加,很难有好的效果,而应该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斩断竞赛与招生、竞赛与培训的利益链,切实落实招生政策,做到所有学校招生都不得举行任何形式的测试,更不得有暗箱操作地下招生,对于学校的违规招生,要严厉问责。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部分家长是出于攀比与炫娃心态,去参加违规的“黑竞赛”与虚假竞赛。所谓虚假竞赛,是根本没有竞赛活动,只要交钱就可以获奖的竞赛。这类竞赛显然更不能派升学用场,也不能展现孩子的特长,可家长却报名交钱让孩子参加,在朋友圈晒孩子的获奖证书、奖杯。这部分家长功利的育儿心态,也是“竞赛热”多年难降温的一个重要原因。

  竞赛是为少部分有个性、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因此,对于竞赛乱象、竞赛热的治理,不是取消竞赛,而是规范竞赛,让竞赛回归到发展学生个性、兴趣、特长的本身定位上。这需要教育部门对竞赛的规范,与家长转变对竞赛的态度,双向奔赴。尤其是家长,要理性对待发展孩子的个性、兴趣、特长,不能盲目从众,有虚荣、攀比心态。

  以数学竞赛为例,在国外,奥数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从没出现过“全民奥数”现象。然而,在我国,却曾经出现超过80%学生都选择奥数的现象。在取消义务教育学校招生与竞赛挂钩,取消奥数竞赛获奖可获中高考加分之后,我国参加数学竞赛的学生减少了很多,但是,家长对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的热情,还是超出了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适度范畴,这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的,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要结合孩子的个性、兴趣、特长,规划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走出盲目攀比的误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