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违规竞赛,更须优化竞赛环境
2022-11-10 15:48:38
作者:张西流
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连续四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基本斩断了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挂钩的利益链,有效遏制了竞赛横生的乱象。但受利益驱使,违规竞赛仍时有发生。这些违规竞赛扰乱了教育教学秩序,加重了学生和家长负担,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近期,教育部指导地方接连查处了多起违规竞赛。(11月9日中国新闻网)
2021年12月,因多个获奖作品受质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发热议。基于此,教育部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要全面自查,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并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2022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新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制度。特别是,近日教育部指导地方接连查处了多起违规竞赛。但同时也表明,违规竞赛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不可否认,过去有关部门对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管理,还存在不少短板。一些培训机构受利益驱动,恣意夸大学科竞赛在升学中的作用,为学科竞赛煽风点火,导致“学科竞赛热”失去了理性。基于此,2018年以来,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开展整治校外培训班行动,引发了一场学科竞赛“停赛”潮。特别是,2019年1月,教育部公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这份只包含了32项全国竞赛的“白名单”一经公布,就在中小学生竞赛圈和培训圈中引发“地震”。而曾经大名鼎鼎的中小学数学“四大杯赛”——“迎春杯”“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走美杯”,三个已经停办,一个仅面向高中生。
事实上,学科竞赛本来是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好经”,但在功利诱惑之下,却明显被主办单位、学校及家长念歪了。以“奥数”为首的一些竞赛活动,慢慢变了味,沦为功利角逐场。学科竞赛本来就是属于“小众运动”,却变成了“大众项目”,尤以“奥数”为甚。初、高中择校乱象,高考加分及保送制度,使很多学生参与“奥数”的功利性被强化,动机和行为被扭曲,违背了学科竞赛的初衷。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以规范“奥数”为突破口,采取叫停过多“奥数”竞赛、规范“奥数”培训、严禁“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等措施。同时,明确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凭奥数成绩择校,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取消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国内获奖生保送大学的资格,等等。特别是,北京市明确反对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曾先后果断叫停“迎春杯”等数学竞赛项目,并治理通过选拔学生,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各类培训机构。
查处违规竞赛,更须优化竞赛环境。这就要求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更多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学科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让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掌握全国和本省份竞赛名单,引导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主动抵制名单外的违规竞赛活动,发现线索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秩序。特别是,出台有效措施,进一步净化和优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兴趣本位;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弱化功利诱惑,摒弃孤注一掷的心理,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这才是义务教育和学科竞赛的初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